“为君难”是《无逸》讲述的国家元首之责任伦理,在孔子那里得到更多阐发,后来的贤哲更不断讲述过这个意见。欧阳修还写过“为君难”的专论文章。总之,“为君难”就是要君王恪守邦国礼法,谦卑谨慎地治理天下,不得掉以轻心,胡作非为。
历代走正道的帝王,都要在《无逸》中寻求治道的思想资源。大帝柴荣就曾在“求言诏”中要臣下献《为君难为臣不易论》。
赵匡胤从陈桥发兵回到京师做皇帝时,父亲赵弘殷已死,杜夫人做了皇太后,照例要有贺典。老赵就带领文武百官拜太后于堂上,众人一片恭贺之声,但太后愀然不乐。左右有人开导太后说:“臣闻‘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胡为不乐?”
臣听说“母以子贵”,现在您的儿子做了天子,您为啥不高兴啊?
太后这时候说出了那句名言:
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
我听说“为君难”!天子自身位列亿兆庶民之上,如果治理得道,则这个九五之尊可在;如果万一失去驾驭,即使再想做个普通老百姓都不可能啊!这就是我所以为之忧虑的地方。
在一片喜庆欢乐声中,杜太后有深重的忧虑,于是现场说法,给老赵一个终生难忘的警示。这一段话深刻地影响了老赵,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不敢稍有懈怠。在后来的日子里,老赵时常想起杜太后这一番话,这让他处事简易而又谨慎,从来不敢高言宏论,莽撞行事。万一做错了什么,就立刻反省自责。史称赵匡胤现场听到母亲教诲,“再拜曰:‘谨受教!’”
一句“为君难”,启开了北南两宋三百二十年煌煌基业。
一句“谨受教”,让老赵十六年间小心翼翼地建构起了文治武功的椎轮大辂。
杜夫人“豫定太宗”的故实,更是大宋权力分配的第一等大事。
大宋建国后的第二年,杜太后已经六十岁,开始身体不适,老赵亲自侍奉汤药不离左右。杜太后病危时,召昔日的掌书记赵普进宫,与老赵一同接受遗命。赵普在滁州城里曾经伺候过病重的赵弘殷,赵弘殷以“宗分”亲情来对待赵普。杜夫人对赵普也格外信任,称呼赵普为“书记”,常抚赵普说:“赵书记且为尽心,吾儿未更事也。”这一番遗命太过重要,所以老妇人特意叫上赵普。
病榻前,杜太后问太祖道:“你知道你为何能得到天下吗?”
老赵呜咽流涕不能回答。杜太后执意问他道:“我正在跟你说大事,你就知道哭啊?”
老赵说:“儿所以得到天下,都是仰赖祖宗和太后您积累的德性啊!”
杜太后说:“不然。实是因为周世宗让幼小的儿子执掌了天下啊!假如大周有个年长的君王,天下还会为你所有吗?所以,你死后要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光义。四海广大,万事众多,能够立年长的人做君王是社稷的福气啊!”
史称老赵闻言“顿首泣曰:‘敢不如教!’”磕头哭着说:我岂敢不听教诲!
随即,太后又对赵普说:“你跟皇上一块记住我的话,不可违背!”
太后即命令赵普在床前为此事立约写下誓书。赵普还在誓书的末尾签署了“臣普书”三字。
太后、老赵、赵普,三人完成了“豫定”大宋二代君王的大事,将这份杜太后遗嘱也即“誓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管,史称“金匮遗诏”,又称“金匮之盟”。掌管这份“誓书”的“谨密宫人”,很可能就是大宦官王继恩。
“阴谋”和“光明”
元佚名《宋史全文》引后人评论“誓书”,认为这是“社稷之至计”“慈闱一语,金匮预盟十七载。倦勤之后,举神器之大,挈而授之龙行虎步之天子。尧舜授受,曾不是过”。这是为社稷谋划的最重要的战略。杜太后一句话,藏于金匮预先十七年做了规划。太祖之后,将大宋社稷,授予龙行虎步的赵光义。过去尧帝授天下给舜,也不过如此。“三代而下,汉唐不能仿佛其万一。”这种权力交接模式,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大汉、大唐都不能得到万分之一的相似。
“金匮之盟”与“烛影斧声”一样,是赵匡胤时代的两大疑案,历来聚讼,但基本上是两派:A派和B派。有意思的是:A派相信“烛影斧声”为太宗篡位说,不相信“金匮之盟”的真实性;B派则不相信“烛影斧声”说,认为事出子虚乌有,但相信“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为了叙述的方便,可以将A派命名为“阴谋派”,将B派命名为“光明派”。千年来,讨论这类问题的文本密密麻麻,但基本上是“阴谋”和“光明”两派意见。
我已说过,当历史故实呈现为矛盾存在并聚讼不已时,后人讲述这个历史故实,除非有新的史料发现,或新的方法推演,一般,只能选择。在史上聚讼意见面前,说“我认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所有的“认为”,前人已经说过。你不是重复“阴谋派”意见,就是重复“光明派”意见。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