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_金纲【三册完结】(347)

  ……立国大道,更有人伦根本所在。狠心的人对厚待自己的人寡恩,这样的“慈”也不是真的“慈”;豪奢的人从他人那里掠夺,这样做,“俭”也不是真的“俭”。汉文帝之忌刻淮南王族亲,汉景帝对吴国、楚国的宗室削藩,唐太宗杀死自己的兄弟;这类做法,已经削弱了人伦根本,而一时呈现的枝叶繁荣,都不过是浮华而已。宋太祖受太后之命,知道兄弟赵光义以后很可能不能容自己的两个儿子,而赵普猜测到这一点,就秘密要求改变金匮之盟的意见,但太祖还是不忍心听闻,并且迅速地将这一番行迹消除。这是不以皇位的去留、子孙的祸福,来戕害人之为人的恻隐之心。并不为此做出什么制度安排,豁达大度地将不可知的未来委托给天命,并因此做到顺从母亲、呵护弟弟,即使陷入“仁者之愚”也不后悔。汉文景、唐太宗那种安于狠戾,宁肯愧疚,而不能停止的隐忍之心,太祖赵匡胤以一人之心全部涵容之,于是进入一种坦荡无忧的境界。正因为如此,不忍之心纷纷离去,根本一固,人伦之枝叶向荣而盛。不忍于人之死亡,则“慈”;不忍于物之奢费,则“俭”;不忍于吏民之劳,则“简”。这就是太祖的“慈”和“俭”出于“简”,都是因为他的心里容不下那些复杂的勾当。虽然太祖做事有“粗而不精、略而不详”的不足,但是那些操弄权术而从事诡道,追求名誉而超过真诚的人,与太祖比起来,那距离就太远了!古来“仁民”的理念和行为,是由“亲亲”的理念和行为而推出来的(爱自己的父母,而后爱邻居、爱天下人);“爱物”的理念和行为,也是由“仁民”的理念和行为而推出来的。君子善于推演内心而扩大德行;善人不用等待推演而“亲亲”“仁民”“爱物”自生于心。一人的恩泽可以施及百年,不用等到后嗣接续就奠定百年道义天下,所以我要说:汉光武帝刘秀之后,宋太祖赵匡胤是非常出色的一位圣君。

  拾壹 斯人已逝,“誓碑”永恒

  赵匡胤生前殚精竭虑,为大宋帝国略定了根本性格局。他省略了革命性的激进与激荡,在邦国治理方向上,开辟了许多后人不及的德政、仁政。他恪守“天下目标”,保持光明心态,以“简、俭、慈”的胸怀与操守推演天下文明,及殁,有《太祖誓碑》传世,为中华政治文明开创了亘古未有的“文明时势”,立德、立功、立言,足可不朽。

  春季不得“采捕”

  赵匡胤,史称“太祖”,这是他的庙号。史上对他还有一个称号“艺祖”。但为何又称“艺祖”?考据大家顾炎武《日知录》专章说到“艺祖”时,已经认为“不详其义”。但顾炎武也说明:“艺祖”,历代多有此类称谓,不独赵匡胤一人,大略意思应该是“大祖之通称”。我认为“艺”有“开辟”“草创”“树立”“文明”之义,当与“始祖”意思相近。《尚书正义·舜典》谓尧帝祖先为“艺祖”,后人解释“艺祖”之“艺”有“文”的意思。“艺祖”,就是“文祖”,“文祖”就是“最初的祖先”。故称谓赵匡胤为“艺祖”,等于说老赵是大宋始祖、开国之君。

  他所开创的大宋帝国,在省略了革命性的激进激荡之后,在邦国治理方向上,开辟了许多后人不及的德政、仁政。在传统中国的帝王“圣君”谱系中,他受到的赞誉和价值影响力,可能确如船山先生所论,仅次于汉光武帝刘秀。

  与光武帝刘秀一样,如前所述,赵匡胤也是一个恪守“天下目标”而不是“政权目标”“部落目标”“寡头目标”或“个人目标”的人物。

  老赵的“天下目标”甚至涉及生态思想。

  《宋会要辑稿·刑法》有一条“禁采捕”,说太祖建隆二年二月十五日,曾经下诏,要求春季不得“采捕”,诏书说:“鸟兽虫鱼,宜各安于物性;置罘罗网,当不出于国门。庶无胎卵之伤,用助阴阳之气。其禁民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仍为定式。”

  这里说的“国门”就是古人说的“九门”。传统儒学经典中就有关于“时禁”的政策规定。《礼记·月令》就说过季春之月,捕猎的用具之类,“毋出九门”。九门,不仅包括都城的大门,也包括“近郊门”“远郊门”以及各类关隘之门。相当于国家各个重要的通行卡子口。“置罘罗网”,都是捕猎工具。在季春时节,这些东西不能在以上卡子口通过。这就是“时禁”。

  为何要有“时禁”?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一般人都看到了“生态保护”的生态伦理意义,但更深一层的意思其实是“民生”方向的。因为有“时禁”,所以可以不必竭泽而渔,这样,黎庶所需就总有“余食”。因此,“时禁”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为了黎庶俗世利益而设计的“民生”政策。

  但还有比这层意思更深邃的思考,那是伦理哲学方向的设计。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