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意见也提示后人,“史论”,可以有多个视角切入。这也正是“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魅力所在。
襄阳的反叛味道
安重荣的败亡,让石敬瑭长舒一口气。摇摇欲坠的后晋暂时得到了喘息,但各地大藩仍然不能听从朝廷政令,难度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移镇。
五代以来的中原国家较汉唐帝国,辖土小得多,缺少足够的大机动、大迂回战略纵深,没有与外敌脱离接触的缓冲地带。冷兵器时代,对国家安全来说,缓冲地带又称为“瓯脱”地带,“瓯脱”地带越是辽阔,国家越是安全。这样就理解了大汉帝国为何要“开边”,扩大西域和漠北可控制地带。如果没有匈奴入侵,西域和漠北,是可以不必豁出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辛苦经营的。匈奴对大汉帝国构成了威胁,如果匈奴屯兵陕晋,那么铁骑一日之间就可以到达长安,直接威胁京师安全。所以必须在中原之外开辟足够的“瓯脱”地带,作为缓冲。“瓯脱”地带,可以在地理意义上起到预警的作用。汉唐都在中原四境设立了广漠的“瓯脱”地带。但五代时期没有这么幸运。西北、东北、正北,始终被契丹、西夏、女真、蒙元所侵扰,而且他们一动,就直接进入中原。在这样的地缘政治条件下,中原内部的战区调防,也即移镇,很多案例实质上是指向边防的。因此,五代时期的移镇,作为战略布局或重新布局的意义,主要是国防。
意味深长的是,布局者也即朝廷,往往借着这类战略布局,用来削夺藩镇的权力;而藩镇为了维系自家权力往往对这类战略布局毫无关切之情。这样,就造成了地方与朝廷的紧张与矛盾。
五代十国的战事,很大一部分起于地方与朝廷的冲突。
范延光如是,安重荣如是,安从进也如是。
安从进祖辈都在大唐帝国做武官,安从进年轻时有勇力,曾随后唐庄宗李存勖起兵,在讨灭后梁的战争中,有功,做到了护驾马军都指挥使,近卫军马军司令,领贵州刺史。到后唐明宗李嗣源时,已经做到了彰武军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延安),成为一位藩镇大帅。在讨伐夏州时,李嗣源有意让他来做夏州藩帅,但他不想离开彰武军,最后正好夏州李彝超被正式任命为节度使,他乐得回到彰武。闵帝李从厚时,潞王李从珂反叛,他抓住一票富贵,借着在京师出任巡检使的机会,杀害了反对潞王的枢密使冯赟,并为潞王做内应,成功地颠覆自己的君主李从厚,协助李从珂称帝有功,被封赏到南方富庶之地襄阳,做了山南东道节度使。石敬瑭时代,他又被加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做了国务大臣。
但石敬瑭投靠契丹而上位的模式,启发了一批人,也包括安从进。
原来藩镇也可以这样一步登天啊?
从反反复复的历史经验记录可以看到:凡是有希望做帝王的,就一定要去做帝王。——能够不被“帝王”这个九五之尊所诱惑的,太少。
石敬瑭取位不正,他自己也知道。跟藩镇们讲不出堂皇道理来,他也没有堂皇道理可讲,于是一味姑息藩镇,成为他的国策。但姑息到最后,一定要兵戎相见,也没有办法。维护权力,是帝王的恒久主题,事实上,也是所有政权的主题。
安从进萌生异志那一天,石敬瑭就嗅出了来自襄阳的反叛味道。
预留宣敕诏书
安从进所在的“山南东道”,唐代时曾称“山南道”,“山南”就是指的秦岭以南,长江以北。但此地地域辽阔,后来又分治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东道以襄阳为中心,领荆襄等地十几个州郡,地跨今湖北北部、河南西南部和重庆东部。是中原以南较大的一个节镇。
山南东道再往南,就是“羁縻”之地湖南马楚国的地盘了。
安从进据守此地,凭恃长江天险,自为一个独立王国,大有向荆南、南汉、后蜀、大闽、吴越、南唐等国看齐的意思。如是,则“五代十国”,就会称为“五代十一国”了。而这是中原帝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安从进开始招兵买马。更有意味的是,南方诸国有时要向中原宗主国进贡礼品,往往要经过荆襄古道,安从进就要从中截留,有时是部分截留,有时是全部截留。而过往的商旅,也往往被他强行抓了壮丁,脸上刺字后,充军。
石敬瑭投靠契丹,是民族大罪,但他管理帝国,也有愿意负起责任的政治家伦理。他不能容许幽云十六州之外,另外再有割据出现。他在忧虑中,向安从进展开了第一轮政治攻势。
他派出使者对安从进说:“山东青州的东平王已经迁徙到上党,这里有一空缺。朕将留着青州这个空缺来等待爱卿。爱卿如果愿意到此地镇守,朕马上就降制下诏。”
这话说得很客气,等于在跟安从进商量移镇事宜。当然,移镇的背后,是对安从进权力的削夺。
安从进的回答,则充满了火药味,他说:“陛下您把青州移到汉江、秦岭的南边来,臣就去赴任。”
石敬瑭没办法,叹息一番后,知道姑息藩镇解决不了问题,只好诉诸武力。
安从进的几位牙将,知道大帅必反,但也知道山南东道无论如何强大,也还无法抵御中原大兵。便多次跟他分析形势,劝谏大帅不要胡来。但安从进反意已决,根本听不进反对意见。他令人秘密地将反对他的牙将推下悬崖摔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