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刘全如何贪赃枉法,打着和珅的旗号到处捞取好处,但他对和珅的忠诚至死不变,这也是他能够获得和珅宠信的根本原因。
第三篇 仕途通达,决胜官场——和珅的为官之道
第一章 寻找靠山——朝中有人好做官
拉大旗找保护伞
和珅深知,他之所以能飞黄腾达,乃至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皇帝”,就是因为身后有乾隆帝撑腰,靠的是他与乾隆帝之间建立的超越君臣的“特殊关系”。乾隆帝就是他的保护伞,他就是伞底下被保护的人,在这里,他可以躲避任何人的弹劾和攻击,安如泰山。
和珅的一生,兴衰荣辱都与乾隆帝息息相关。乾隆帝自己认为执政久、成就大、影响深,并且身历四朝,眼通七代,亲见曾玄,是古今中外少有的君主,因此十分自信。他非常欣赏自己的统治业绩,例如他多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边疆用兵,创立了“十全武功”;在他统治期间朝政清明、国泰民安、经济繁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他几乎年年都去承德避暑山庄会见少数民族首领;他曾六下江南、四谒盛京,西幸佛教圣地五台山,东巡曲阜“三孔”(即孔府、孔庙、孔林)……因此,他对自己的功绩颇为洋洋自得,自以为他在文治武功方面所做的贡献是超越前人的。他曾说:“更倦思之,三代以上论矣,世代以下,为天子而寿登古稀者,才得六人,见之近作矣。至乎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庶之安,虽非大当,可谓小康。且前代所以亡国者,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奸臣、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即古稀之六帝,明二祖,为创业之君,礼乐政刑有未遑焉。其余四予所不足为法,而其时其政,亦岂有若今日哉,是诚古稀而已矣。”这段话明显是说自己才是历代最优秀的皇帝,别人都不如他功劳大、建树多。
乾隆帝多年来一直陶醉于自己的顺境与成功,再加上和珅等朝中大臣对他不停地歌功颂德,就造成了他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的性格,到了晚年更是独断专行,说一不二。乾隆帝让和珅作为自己的全权代表,这就给和珅以他为靠山提供了机会。和珅正是借助皇帝的绝对权威,结党营私,“擅作威福,大开赂门”,贪污中饱,索贿受贿的。
和珅亦深知,只有获得乾隆帝的宠信与庇护,他才能飞扬跋扈,狐假虎威,随心所欲,“掌握着全国的实权”。如果离开了这棵参天大树,失去了这座靠山,他就会寸步难行。因此,他千方百计地想博得乾隆帝的欢心与宠信,从而为自己弄权打下基础。
和珅在乾隆帝这把大伞的保护下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作威作福,巧取豪夺,疯狂地聚敛财富,再加上他善于欺上瞒下,尽量不让乾隆知道真相。况且,就算乾隆知道了,他也会凭着乾隆对他的偏心而安然无恙。他甚至还控制了官吏的遴选、使用权。朝鲜来华使臣曾这样记载:“阁老和珅用事将二十年,威福由己,贪黩日甚,内而卿,外而藩阃,皆出其门。纳赂谄附者,多得清要,立不倚着,如非抵罪,亦必潦倒。”
就连被和珅利用的乾隆帝也有意抬高和珅的身份、地位,正是由于和珅与乾隆帝的特殊关系,再加上超乎寻常的特殊地位和实际控制着的大权,使得不少官员向他屈从、逢迎讨好、献媚、行贿、效忠依附……正如嘉庆帝所说:“和珅柄政二十余年,‘所管衙门本多,由其保举升擢自必不少,而外省官员,奔走和珅门下,逢迎馈赂皆所不免’。”
和珅靠着挥舞乾隆帝这张王牌对大臣们施展淫威,不附己者,伺机打击报复,趁机激怒乾隆帝,然后就能以乾隆帝的名义对其进行陷害。如果有人行贿、施礼于他,他便巧为周旋,故意拖延,待乾隆帝息怒后,再想办法让皇帝“把一切事务的处理权交给他”。因此许多朝廷大员纷纷把他作为靠山,向他献纳、行贿。
乾隆帝年老而不让位,非得等到做够60年皇帝,即使让位也还是不放权。他年迈昏聩,有时甚至不能提笔写字,所以事事离不开和珅。和珅也就趁机把这面大旗扯得更高,借此贩卖私货,为所欲为。最后干脆一手把持六部大权,并且抑制嘉庆帝的活动。他经常假借太上皇之命,掺杂他个人的意志发布政令。更有甚者,和珅还常常将乾隆书写潦草的谕旨撕掉重新书写。
可见,乾隆帝做太上皇的那段时期,正是和珅气焰最嚣张的时候,他甚至连嘉庆帝都不放在眼里,直到和珅的靠山乾隆驾崩前,和珅的这个保护伞一直都是牢固的。
攀高枝皇室联姻
和珅自从被乾隆赏识后,他的官运就一直很好,他官运亨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他与皇族结亲。当然这同样也反映了乾隆帝对和珅的青睐与宠信。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为和珅长子赐名丰绅殷德(“丰绅”为满语,意为“有福泽”),同时还把自己的掌上明珠,年仅6岁的小女儿固伦和孝公主许配给了丰绅殷德;并表示“待年及岁时,举行指婚礼。”从此,乾隆帝与和珅两人就成了“娃娃亲家”。当年乾隆帝年已古稀,而和珅刚刚31岁。
乾隆帝一生共有十个女儿,其中有5个早殁,没有加封。固伦和孝公主是乾隆帝的第10个女儿,也是最小的一个。她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正月初三日。当时乾隆帝已经65岁了。和孝公主的生母汪氏是乾隆帝所册封的18个有名位的后妃之中的第17位,排在容妃(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香妃”)前面。惇妃汪氏是满洲正白旗人,她的父亲名叫四格,曾做过都统。惇妃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三月初六日,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月被选入宫。乾隆帝比较喜欢她,故在当月十八日就封她为“永常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晋封为“永贵人”,接着又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月,晋封为“惇嫔”。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一月,因其怀孕在身,被晋封为“惇妃”。第二年(1775年)正月,便生下了和孝公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