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不适应当时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原因,在我看来,完全是他自身造成的。和珅所学知识太杂,学问太多,知识面太渊博,当时科举考试考的面太窄了,和珅当然不适应啦。而造成和珅所学知识太杂、学问太多、知识面太渊博的原因,则主要是和珅自身家庭的原因。正是因为前面我们所讲的和珅自幼父母双亡,才没有什么真正的亲人认真指导和珅如何学习,哪些书必须看,哪些书可以看,哪些书不能看——这些,你光指着学校的老师的积极引导是完全做不到的,必须有家长的全力配合——当然,时至今日也是如此。可问题在于,和珅不是自幼父母双亡嘛,虽然有老师积极引导,可没有家长的全力配合,他考不上,简直是太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
既然没考上,那就放弃呗。和珅就再也不参加以后的科举考试了。哼!我还不考了呢。我考它干吗?不参加科举考试,我和珅不是一样当官嘛!
和珅的第一份工作
在当时,您如果是汉人,不参加考试,一般而言,您当不了官,至少您当不了大官,您必须通过科举考试熬出来,到了举人就成老爷了,就可以当官了,到了进士您就可以当大官,那要是状元就可以当更大的大官了。
但是满洲人不一样,当时的满洲人有两种当官的渠道:一是通过科举考试正常当官,二是凭借祖上的功绩荫官——凭借祖上给自己创下来的基业,直接就可以当官了。像和珅,他的祖上就给他留下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官职,和珅将来只要一当官,就从这个职位当起。
还别说,和珅当年没考上,他立即就参加工作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三等轻车都尉。这是一份光拿钱不干活的差事,没有啥意思。三年之后的大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22岁的和珅被朝廷授予“三等侍卫,挑补黏杆处”。
说起来,“黏杆处”是这个机构的通俗称呼,它的官称应叫“上(尚)虞备用处”。之所以被称为“黏杆处”,顾名思义,我们看这叫法便可以想得出来,“黏杆处”本来应该是一个专事黏蝉、捉蜻蜓、钓鱼的服务组织。
“黏杆处”最初成立于康熙晚年。早在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位于北京城东北新桥附近的皇四子胤禛的雍亲王府邸(也就是今天的雍和宫)内院长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叶中有鸣蝉聒噪,喜静畏暑的皇四子胤禛便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从“多罗贝勒”被晋升为“和硕雍亲王”。此时,康熙皇帝的众多皇子间的权力角逐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皇四子胤禛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却制定纲领,加紧了争储的步伐。于是乎,雍亲王胤禛便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训练家丁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
雍正登上皇位后,为了巩固专制统治,也为了酬谢党羽,他便在内务府之下设立了“黏杆处”——学名“上(尚)虞备用处”——这个机构。“黏杆处”的首领被称为“黏杆侍卫”,是由有功勋的大特务担任的。他们大多是雍正藩邸旧人,官居高位,权势很大。“黏杆处”的一般成员被称为“黏杆拜唐阿”,由小特务充任。“拜唐阿”是满语,亦称“柏唐阿”,汉译为“听差的”、“执事人”,他们都是内务府包衣人,属未入流,虽然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随雍正皇帝左右,是炙手可热的人物。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黏杆处”表面上是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务机关,实则是一个特务组织。小说中所谓的“血滴子”大约指的就是黏杆处的这些人。不难推想,雍正是把政敌比作鱼、蝉、蜻蜓一样的小动物来撒网捕捉、加以控制的。
“黏杆处”虽属内务府系统,总部却设在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皇帝降旨将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但奇怪的是,改制后的雍和宫并未改覆黄色琉璃瓦,殿顶仍覆绿色琉璃瓦。有人据此断言:雍和宫虽为皇帝行宫,但肯定有一条专供特务人员秘密来往的通道。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雍和宫其实是一个森严的特务衙署,为了不致秘密外泄,才改雍亲王府为雍和宫。此外,还有一种传说:因为在雍和宫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迹了,所以有人推测,很可能是雍正皇帝的儿子乾隆皇帝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不良遗迹,改雍和宫为喇嘛庙时,已加以彻底翻修,将之平毁无痕。
“黏杆处”在紫禁城内还设一个分部,紫禁城内御花园里面的堆秀山“御景亭”就是他们值班观望的岗亭。山下门洞前摆着四条黑漆大板凳,无论白天黑夜,都有四名“黏杆侍卫”和四名“黏杆拜唐阿”坐在上面。雍正皇帝交办的任务,由值班人员迅速送往雍和宫,再由雍和宫总部发布命令派人办理。雍正皇帝去世后,乾隆皇帝继续利用“黏杆处”控制京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直到乾隆皇帝死后,“黏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废弛。
乾隆年间,“黏杆处”由侍卫10人组成,主要任务是每当皇帝出行时,服侍在皇帝乘舆左右,负责扶轿、打灯笼等工作,俗称叫“打执事的”。另外有司库一员(由内务府委派),掌黏杆、钓竿及一切用具。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