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瓦岗寨依然是众多起义军中最有生气的一支队伍,究其原因,是因为军中有两位不寻常的人物。
【飞将单雄信】
第一个对瓦岗寨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是单雄信。喜欢《隋唐演义》的人对这位仁兄应该都不陌生,此人虽然在演义版隋唐十八好汉里排名倒数第一,但为人慷慨大方,义薄云天,好结英雄,相当于《水浒传》中专门开流浪汉收留站的“小旋风”柴进。
据半小说半野史的文集《酉阳杂俎》记载,单雄信小时候,学堂前有一棵枣树,每天上下学,单雄信都要到枣树前望两眼。这大概是想吃枣吧,旁人这么想。
十八岁那年,单雄信又回到了学堂,肯定不是来看望老师的,因为他手里没拎果盒,而是拿着斧头。
来到学堂前那棵枣树下,单雄信抡起斧头就砍,非法伐树之后,他抬起枣树干,一本正经地告诉被惊得目瞪口呆的老师跟学弟们:“这是做枪的好材料!”
“我注意它很久了。”单雄信补充道。
从此,学堂里少了一片树阴,江湖上多了一把“长丈七尺,拱围不合,刃重七十斤”的名枪,枪名:寒骨白。
单雄信拿着他的寒骨白,骑着他的马(传说叫闪电乌龙驹)来到了瓦岗寨。
他应该不是走投无路才投的瓦岗。
据考察,单雄信虽不一定像演义里一样是平时当地主、有空做黑活的半地主半黑道大哥,但生活应该是无忧的,也没有犯什么罪需要跑路。
单雄信投靠瓦岗寨的原因很简单。
他是翟让的朋友。听说翟让在瓦岗寨起事,单雄信就赶过来共襄盛举。
投身山寨,不是爱好打打杀杀,不是为了救天下苍生,也不是为了发挥才华,实现抱负,只是为了朋友两字。
这一点很重要,对后来者李密来说更是如此。
人生里只有义气,没有理想,没有抱负,这就是单雄信。这样的人将注定是悲剧式的英雄。
虽说动机不伟大,但单雄信的到来无疑大大提高了瓦岗寨的竞争实力,单二爷(传说行二)身体素质过硬(骁健),武艺高超,尤其擅长马上用枪,冲锋陷阵,无不披靡,军中号称飞将。
单二爷可以算得上瓦岗镇寨大将。有什么不服的,单将军回去收拾一下就好了。
但一支队伍光有猛将是不行的,真正成就瓦岗寨的是另一位少年。
【瓦岗智囊】
如果说单雄信的地主成分还存疑的话,下面这位兄弟就是实打实的地主了,还是那种家里有余粮的大地主。按史书所记,此人客居河南滑县,家里有屋又有田,是滑县有名的种粮大户,而且有良心,热心参与慈善事业,周济周边百姓。
此人便是公认为唐初二大名将之一,封英国公号唐朝长城的徐世勣,另一位名将是李卫公李靖。
徐世勣,原籍山东,字茂公(懋功)。演义里多直接称他的字。
徐世勣突然丢下这么一份大家业,投奔了瓦岗。
徐世勣投奔瓦岗的原因也很简单,不丢下这份家业上瓦岗,以后就无家可归。
他家住在瓦岗寨边。
一般来说,不管是政府军还是起义军,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作为起义军,上了梁山,自然就不会再下田耕种。自己不生产,只有去打大户,夺政府的公仓,甚至有些不地道的队伍连老百姓的也会抢。
瓦岗寨也一样,隔一段时间出动一次,抢一些粮食回来,然后等见锅底的时候,又再出去抢。如果这个地方抢完了,就换一个地方再抢。
大家都这么干,所以才会被政府军称为流寇。
这对徐世勣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他的家就离瓦岗不远,虽然翟当家的暂时还没有到他的庄上借粮,但迟早有一天会来。
在翟让找上门来之前,徐世勣决定先找上对方。
这一年,徐世勣十七岁。他带来的不仅仅是粮食、庄丁,还有一个企划案。
投奔瓦岗之后,徐世勣告诉翟让,这附近都是大哥和我的家乡,乡里乡亲的,见了面都是熟人,向他们下手实在说不过去。以后还是别这样干了。
翟让用奇怪的眼神望着这位面孔还显稚嫩的手下,半天才明白对方是什么意思,明白后,翟大当家的不禁哑然失笑,果然是有钱人家的大少爷,天真得可以。
咱们干的就是打家劫舍的勾当,不抢老乡我们吃什么?
正准备给徐世勣上一下生存课时,翟让忽又收起嘲弄的笑容,开始认真打量起眼前的少年来。
徐世勣给翟让指出了一条河流,一条特殊的河流,它是由人工开凿而成的河流,是一条流淌着财富、生机与希望的河流。
那是连贯东西,纵横南北,传递文明的京杭大运河。
“宋郑素来是商旅会集之地,运输物资的御河就在境内,河上船只来往不绝,只要劫取这些货船,就足以供应瓦岗寨。”
是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旁边就放着一条大运河,还进村打什么地主,抓什么老母鸡!
这一段话彻底改变了瓦岗的运营模式。
翟让马上采纳了这个建议,调整了作业方向,运河之上,商船官船天天都有,当然,商船是不应该抢的,做生意也不容易,但官船就不抢白不抢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逆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