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造出军舰后需要自行负担养船的船政大为不同,江南制造局得南洋水师之便,所造的军舰基本都是立刻被南洋水师认领,无须负担造船之外的额外费用。“测海”问世后,按照这一模式被编入南洋水师,由王予照管带,驻扎在吴淞口一带,担负海口防御任务。1874年琉球事件爆发,福建船政建造的大批军舰,几乎全部投用于台澎防务,作为南洋唯一身与此事的军舰,“测海”负责在上海与福州之间联络报信,并承担了一定的运输任务,第一次执行了与其舰名寓意相等的使命。
琉球事件过去后,“测海”仍然留守长江口。189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为节省军费开支,以“船身较小,难为御敌之用”,决定仿照北洋将“威远”改为运输舰的方式,将“测海”等舰也改为运输舰。(22)极有戏剧性的是,“测海”命运已被定局之时,突然被一桩事件扭转。
江南制造局鸟瞰图,位于画面右下角的是机器局内建造军舰的厂房群。
1891年,长江沿线发生哥老会骚动,宜昌、重庆、武穴、芜湖等口岸,“教案迭出”。英法等国领事纷纷致信湖广总督张之洞,要求中国派军舰保护外侨。当时湖广,仅有张之洞从广东调来的“广昌”轮船(原为商船,后更名“楚材”),但是样式老旧,不堪使用。张之洞为此电商军机处,“当此防范吃紧之际,中国竟无一兵轮,不免为外人所轻”。提议加强长江中游的水上防御力量,请求从南洋调拨“真正兵轮二艘,驻泊汉口,藉壮声威”。
接获军机处电商,北洋海军派出“致远”、“经远”等舰驻扎上海,两江总督刘坤一则调出3舰,分别是“南瑞”、“飞霆”和原本要改作运船的“测海”(时任管带都司董全方)(23)。后来,“南瑞”因担心长江水浅,调回江南。而“测海”明显成为南洋的弃物,刘坤一极为大方地告诉张之洞,“‘测海’即留鄂渚,不必上下游巡,由尊处饬知可也”(24)。
1891年12月18日,张之洞与刘坤一达成协议,“测海”、“飞霆”即日完全拨归湖北使用,所需的军饷钱粮,也转由湖北供给。从此,“测海”成了张之洞在湖广创办长江小舰队的创始舰之一。比较特殊的是,可能沿江上溯镇压的对象是乌合之众的匪徒,“测海”调给湖北使用时,全舰八门火炮只携带了三门,1892年7月30日由新任管带游记安得永指挥,“测海”回到江南制造局,一方面是检修维护,另外则将剩余的五门火炮重新安装就位。(25)
成为湖北军舰的“测海”,起初每有官员来鄂,大都是派出“测海”负责迎送。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后,由于铁厂距离产煤地过远,寻常运输方法无以济事,“测海”又成了为汉阳铁厂运煤的运输舰,负责拖带运煤船,每日供应铁厂。(26)
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张之洞总督两江,着手裁军之事。当时集结在江苏靖江的8营南字军急需撤回湖北岳州,南洋水师的“南琛”、“寰泰”、“镜清”等舰全数出动,仍不敷用,远在湖北的“测海”于此时被商调赶赴扬子江畔的靖江八圩港,一起参与了运兵行动。(27)此后,“测海”就从官方档案里销声匿迹,推测其可能彻底成了汉阳铁厂的厂属轮船。
“威靖”
紧随着“测海”,江南制造局第三艘“操江”级炮舰,于1870年10月竣工。
后来被命名为“威靖”的江南制造局第四号轮船,相比“操江”、“测海”,显得尺寸略大。这艘舰总造价突破8万两,达到118031.4877两银,排水量到了1000吨,是江南制造局建造的第一艘千吨级军舰。“威靖”舰长62.48米,宽9.32米,吃水3.35米,主机功率150虚马力,605实马力,航速12.5节,全舰编制116人。(28)由于舰体加大,“威靖”的火炮配置数量超过“测海”。根据江南制造局武器领用记录,“威靖”领取安装了12磅炮两门,24磅炮十门,是江南初期四舰中火力最强的一艘。从舰体、武备的变化,已经能够感觉到江南制造局一步一步向建造大型军舰方向的进军尝试。(29)
建成之时,“威靖”舰编入南洋水师。1882年,朝鲜爆发壬午事变,“威靖”与福建船政建造的“澄庆”、“登瀛洲”等南洋军舰被调北上,与北洋水师“超勇”、“扬威”等舰齐赴朝鲜,成功平息了动乱。事后,“威靖”舰管带副将衔江苏外海内洋水师补用参将尽先游击徐长顺获得嘉奖。
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爆发。清廷为了加强台湾海防,要求南北洋水师选派军舰南下支援。两江总督曾纪泽与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会商,认为除“开济”、“南琛”、“南瑞”三艘巡洋舰外,南洋能派的出海军舰只有“澄庆”和“威靖”。在南洋援台军舰即将南下作战前,援台舰队指挥吴安康提出临阵换将,认为“威靖”的锅炉、蒸汽机都高出水线,而且“行驶迟缓,一经出洋,设遇中途落后,要截堪虞。”(30)最终由“驭远”替换了“威靖”。从此后的战事情况看,如果当日是“威靖”南下,恐怕也难逃过石浦沉船之劫。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