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大雅”完工,“伏波”级一共建造了多达八艘,成为中国近代自造军舰史上罕见的庞大家族。
台海风云
1874年4月30日,厦门港外突然出现了一支飘扬着旭日旗的舰队。这支由日本台湾番地事务都督西乡从道陆军中将率领的舰队,包括有炮舰“日进”、“孟春”,和搭载陆军与军火辎重的“明光丸”、“有功丸”、“三邦丸”等商船,总计兵力3600余人。
美丽的港口城市厦门,虽然是当时的对外通商口岸,依据条约各国军舰、商船可以自由出入,但如此一支杀气腾腾的舰队显然不是来敦睦邦交的。
聚居在台湾高山密林中的土著,因为语言习俗不通,加之尚未开化,难以理喻,台湾地方官员一般并不愿与其多事,大多持敬而远之的态度。1867年美国商船“罗妹”号在台湾遭遇风暴沉没,船员及乘客男女老幼数十人登岸后,大都被土著残忍杀害。对此突发事件,当时中国官员的处理极不得法,以至竟任由美国官员李仙得自己深入番境,与土著签约,约定今后不得伤害遇难的外国船只船员,首开外国人介入台湾番务的先例。然而土著族群众多,且一纸空文能对土著发挥多大的约束力可想而知。
1871年,中国属国琉球的船只在台湾沿海遇难,发生了54名船员被高士佛、牡丹社生番全部杀害的严重事件;1873年,又有一艘日本商船在台湾遇难,船员被土著所劫。本来就对中国属国琉球垂涎已久的日本,得以借题发挥,在琉球船民遇难事件发生后,日本就封琉球王为藩王,俨然将琉球视为自己的被保护国。从那时起日方就动起了直接出兵到台湾攻灭土著,从而插足台湾的念头。1874年日本成立台湾藩地事务局,随之番地事务都督西乡从道便率领舰队出征台湾了。
1874年5月6日,日本舰队经由厦门抵达台湾,第二天所载的陆军就在台湾琅桥登陆,此后即展开对台湾土著生番的进攻屠戮。对日方的举动清廷大为震怒,在1874年5月14日给军机大臣的谕令中出现了“生番地方本系中国辖境,岂容日本窥伺!”这样严厉的话语,同时命令船政大臣沈葆桢率领船政舰队前往台湾,“不动声色,相机筹办”,与日军抗衡,并照会日本政府表示抗议,在武力示威同时努力用外交解决。
得到清政府谕令,沈葆桢立刻开始着手渡台事宜,首先召回了调拨在各地的船政军舰,加以编组演练。6月14日,沈葆桢和福建布政使带同船政洋员监督日意格、洋员监督顾问斯恭塞格等率领“伏波”、“安澜”、“飞云”三舰开赴台湾与日军抗衡。加上此前已布署在台湾的船政军舰“扬武”、“福星”、“长胜”、“海东云”等,中国舰队实力完全超过侵台日军。(24)
为了巩固台湾陆地防务,沈葆桢另外多方请调陆军。在碰了几处闭门羹后,最终得到了来自直隶的喜讯。沈葆桢向李鸿章提出的请求得到李极为爽快的回应,李鸿章当即挑选驻扎在江苏徐州的淮军精锐唐定奎部铭字武毅军13营6500人开赴台湾驻防,同时告知沈葆桢,台防如有需求,淮军还可再出19营助防。面对李鸿章的慷慨襄助,沈葆桢感激涕零,自比“贫儿暴富”,李、沈二人的关系就此开始变得密切起来。此后在购买蚊子船、铁甲舰等事务上,李、沈都曾有过配合。有感于李鸿章在洋务建设中的砥柱作用,沈葆桢曾尊称李鸿章为托塔天王。(25)
今天已是旅游胜地的台湾旗后海滩,百余年前船政的“安澜”舰即在这批海域不幸被台风摧折。
经沈葆桢和具体分管淮军营务的盛宣怀洽商,唐定奎部淮系铭军从徐州南下至长江边的古渡瓜州集结,再由船政派出“伏波”级改型商船“永保”、“琛航”、“大雅”前来载运往台湾。数量众多的“伏波”级150马力军舰成了抗衡日军侵台事件中的重要角色。
当时日本侵台舰队中真正的军舰其实只有两艘,炮舰“孟春”排水量仅357吨,长度不过39.9米,航速区区7节,武备只有两门火炮,不仅与“伏波”级炮舰相形见拙,即使与船政的“湄云”级炮舰相比,也显得实力单薄。作为侵台的主力舰,“日进”的舰型与船政的“万年清”类似,排水量1468吨,装备七门火炮,航速9节。单从火力看与船政的“扬武”舰相似,但是考虑到仅此一艘,面对大批船政军舰,顿有势单力薄之感。与舰型整齐、大批集中,且战斗力都居于日军之上的中国船政舰队相比,七拼八凑而又实力不济的日本舰船颇容易给人一点叫化子舰队的观感,犹如夜郎自大,蚍蜉撼树。
经实力抗衡,外交折冲,日军侵台事件遂于1874年末以和平方式结束。为巩固台湾防务,集结在福州、台澎的船政军舰大量留用,担当着往来巡缉、运输、报信等任务。但是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就在与日军抗衡期间,台湾海域发生了特大风暴,“飓风骤起,商船业经收澳者亦颠覆数十号,沿海民居间有倾塌”,船政舰队中也有三艘“伏波”级军舰相继不幸遇险。
1874年7月15日,“伏波”舰由贝珊泉管带(“万年清”首任管带贝锦泉之弟),护送曾经代理过船政大臣,此刻任台湾道的夏献纶赴苏澳登岸,前往组建地方团练,以抗御日军。16日,“伏波”舰离开苏澳,预备前往基隆补给燃煤,刚出港湾,海上顿起风暴,大浪推涌下,军舰竟然“风威火力相逆,轮泥不前”。熟悉航海的人大都明了,在遇到如此恶劣天气的情况下,倘若中途掉转航向,一旦船侧被风,后果不堪设想。面对台风前锋,贝珊泉毅然下令继续航向基隆。在距基隆港还有20多海里时,台风更大,“天色如墨”,“伏波”被风浪推得没有招架之力,根本无法进港,只得随着风势航行。入夜后,风浪益发猛增,船上前后桅杆均被折断,舱面的设备损失惨重。险境中贝珊泉指挥全舰官兵奋力与风浪搏斗,经过一昼夜的努力,被台风摧残得面目全非的“伏波”于7月19日安全抵达船政,遂立刻拖上船坞修理。(26)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