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秦究竟多彪悍_清秋子【完结】(36)

  商鞅的笑是史上最孤独的笑。唯一能够感觉到他究竟做出了何等功业的,大概就只有33岁的开明君主嬴渠梁了。

  秦孝公为何如此开明,是因为他是青年吗?是因为他是超人吗?都不是。历史人物的动机,根源还在“利益”二字上。

  嬴渠梁即位的时候,刚过弱冠之年,戴上了成人的帽子,他就是再聪明过人,也不可能有预知两千年的智慧。

  他的奋起自救,是看到了秦国如果不变,就有衰落的危险。

  父亲秦献公在石门大捷中曾夺回部分河西之地,但在渠梁即位后不久,魏惠王就派名将庞涓攻秦,秦军战斗不利,连都城栎阳也被庞涓攻破。渠梁被迫把都城迁回旧都雍城,以避其锋。原已夺回的河西之地,也尽都丧失。

  嬴渠梁终于清醒了:秦国虽已复振,但落后的经济、政治制度不变,仍是无法伸展,甚至有走向灭亡的可能。

  作为一个个体,嬴渠梁不愿跟着没落的制度灭亡,于是选择了身份转换,不想再代表原来的那个阶级了。

  正因为他想跳槽,才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合作伙伴。正因为他不想为旧制度殉葬,所以才对商鞅无条件地支持。

  比如,迁都咸阳,不可能是商鞅就能做主的,能下这个决心的,还是嬴渠梁。除了战略上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旧都雍城集中了太多的老世族,变法阻力过大。只有到咸阳去,才有可能痛痛快快地建立起通畅的官僚体系。

  对于变法,秦孝公是真诚的,商鞅也很真诚。孝公对于这位知己,是一定要实现他当初的一个诺言的——“分土”。

  他要给来自山东的知识分子卫鞅一个封邑。

  他要给卫鞅以至尊公族般的待遇。

  这就是——“商君”。

  他只能孤独绝望地陨灭19他只能孤独绝望地陨灭在华夏大地上的很多事情,一旦太成功、太辉煌了以后,也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其间并无科学的逻辑关联,就这么回事。

  商鞅的事业,是人类史上罕见的大成功,他的命运也就此注定。

  他是把“法”看得太神圣了。所有的“法”,都是要符合统治者利益的,世上本没有抽象的法律或者法制。他当初考虑要处罚太子驷,就是太过于天真了。

  变法是对嬴渠梁有用,所以嬴渠梁才支持,而变法如果要伤及嬴渠梁的法定接班人,那就成问题了。

  世上固然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但也有“刑不上大夫”的原则,前者只是理想,后者才是现实。

  理想主义者商鞅,在这里犯下了大错。

  他对太子的老师公子虔施以了劓刑,公子虔是什么人?

  公子虔是嬴姓宗室,是“造父封赵城”这一支赵氏的后代。秦贵族以氏为姓,故应称作“赵虔”,而不是“嬴虔”。

  秦孝公让他和公孙贾分别担任太子傅、太子师,可见公子虔的地位之尊贵。

  对这样的人,一定要慎重。商鞅坚持要施以肉刑,那就无异于为自己终局打了一个死结。连秦孝公都很尊重的人,你为什么非要去触碰?

  另有一说是,商鞅第二次变法,“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那就更值得商榷了。这新法已是推行了10年,秦民大悦,变法再无阻力的时候,还有必要割掉公子虔的鼻子“杀鸡给猴看”吗?

  第十章千古豪迈是商君(4)

  太子驷是秦孝公所钟爱的儿子,也是法定接班人。太子驷故意乱法的时候,还是一个幼童,为何非要处罚他的师傅以示惩罚?古代的君王政治,从来就是“家天下”,没有什么政治原则比这个更高。那么欲给太子驷加罪,最难堪的是谁?

  再说,嬴渠梁生前可为商鞅挡住任何滔天洪水,但却管不了死后的事。“割鼻子”事件深深触痛了太子驷,这是商鞅为自己打下的第二个死结。

  他忘记了他的卫国老乡——改革家吴起的命运。

  魏文侯死后,吴起受到魏武侯猜疑,不得已去了楚国,受到楚悼王器重,被任命为相。吴起在楚国严明法令,裁汰冗官,废除较疏远的公族,照样是大刀阔斧。然而,楚悼王一死,满怀怨恨的贵族就发动叛乱,射杀了吴起。

  这事情就发生在商鞅赴秦之前30年。

  前车之鉴,可以忘乎?

  站在历史巅峰的商鞅,可能想不起这些。他的目力所及,是下一个更辉煌的成功。

  据《商君书》透露出来的思想,商鞅的治国理念,有浓重的军事主义色彩,他认为解决战斗力的问题,才是根本的问题。在他所处的时代,有这样的想法也不无道理。

  他对百姓的管理,是“赏使之忘死,威使之苦生”(《商君书·外内》),也就是说,通过赏赐使百姓不怕死;通过严厉的统治,使百姓不贪生(活着也没多大意思)。他所希望达到的理想境界是“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商君书·赏刑》)

  在这种极端化的治理下,秦民不贪生不怕死,秦军的战斗力肯定是大大加强了。

  那么秦国马上就面临自穆公以来未能完成的东扩计划了。

  东扩,目标之敌就是强盛的魏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