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风景_张昌华【完结】(58)

  苏青当着媒体的面声言:“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大看,只看张爱玲的文章。”“我读张爱玲的作品,觉得自有一种魅力,非急切地看下去不可。

  ……它的鲜明色彩,又如一幅图画,对于颜色的渲染,就连最好的图画也赶不上,也许人间本无此颜色,而张女士真可以是一个‘仙才’了,我最敬佩她,并不是瞎捧。”张爱玲评说苏青也不讳言:“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他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你唱我和,愉己悦人。

  第70节:花落人亡有人知——乱世才女苏青(2)

  她们的交情始于《天地》。

  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名副其实的由女性创办的媒体。

  1943年苏青创办《天地》时,张爱玲已在文坛崭露头角。

  苏青亲函张爱玲“叨于同性,希望赐稿”。张爱玲欣然应允,将《公寓生活记趣》、《谈女人》、《私语》、《我看苏青》和《封锁》等佳作发在《天地》上,一段时间,《天地》期期都有张的文章。

  张爱玲为《天地》增光添彩,苏青自然投桃报李,在编者按上对张其人其文大加褒扬,还登张的玉照。

  胡兰成正是先读张的小说《封锁》,后睹其玉照而一见钟情的,由苏青搭桥而使他们出演了传奇的“乱世之恋”。张爱玲也坦言她与苏青的异同:“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那是个性的关系。”不同在张爱玲习“雅”,孤芳自赏,处世不免做作、拘泥,有时不近人情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

  苏青,从平民生活泥塘中滚爬出来的小女子,从“俗”,热情率真、大气自然。

  阅历上较张博杂,有家庭妇女、作家、社会活动家和出版人多种角色。

  私人化写作的苏青,笔下流淌的都是家长里短、婆婆妈妈和己身诉求,她写婚恋家庭时,喜用性心理剖析,妙论女人有时大胆到一丝不挂:“婚姻虽然没有意思,但却也能予正经女人以相当方便。

  一对男女再没有情义些,同睡在一张床上,总不能相安无事吧!”“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情应该先是挑逗的,然后当慢慢地满足她、安慰她。”苏青语惊天下,断言“虚伪是女人的本色”,“我敢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女人不想永久学娼妇型的!”“四五十年光阴守着一个丈夫或妻子,试想这是什么味儿?”她在《结婚十年》中竟大胆地自露:“我需要一个青年的、漂亮的、多情的男人,夜里偎着我并头睡在床上,不必多谈,彼此都能心心相印,灵魂与灵魂,肉体与肉体,永远融合,拥抱在一起。”因此,她被人谑称“文妓”。而苏青的这种“粗俗”,张爱玲也能“雅纳”:“听上去有些过分,可笑,仔细想起来却也是结实的真实。”苏青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逆风反俗。

  她肖虎,颇有虎气。

  某年沪上发生一命案,罪犯詹周氏杀夫碎尸。

  因其夫詹某是个吃喝嫖赌的无赖,败光家产,还虐待妻子。

  周氏绝望,杀之,被判死刑。

  社会舆论沸扬,苏青拔剑为周氏鸣不平,写了篇《为杀夫者辩》,此举招来非议和人身攻击。

  苏青不屈从舆论重压,又写《我与詹周氏》抗争。

  苏青为人爽直、幽默,口无遮拦。

  《秋海棠》作者秦瘦鸥体胖,她见之就说,你不是叫瘦鸥吗,还那么胖?她送他个诨号“肥鸭”。同为女作家的潘柳黛,苏青有点看不惯其做派,此姝腰身又粗,苏青当友人面笑谑她:“你眉既不黛,腰又不柳,为何叫柳黛呢?”成败在己苏青(1914—1982)生于浙江鄞县,名和仪,抗战胜利后笔名改用冯允庄。

  其父冯松雨,庚款留学生,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毕业,学成回国后在上海某银行任经理,但不幸英年早逝。

  苏青高中是在浙江省立四中读的。

  她爱好文艺,常在校刊上发表习作,又会吹箫,被同学称为“天才的文艺女神”。她爱国也不落人后,“九·一八”事变,她与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发传单。

  淞沪战后,国事蜩螗,便埋首读书。

  苏青就读的女子师范改为中山公学(初中)时,男女同校。

  同窗李钦后长相英俊,外语好,家境富裕。

  一次他们同台演出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滋生了爱情。

  李家来说亲,时值苏青的父亲已过世,家境拮据,便同意订婚。

  1933年苏青蟾宫折桂,考入中央大学外文系,是温州地区所辖6县中唯一的一个。

  李钦后考入东吴大学法律系,他大概担心这位“宁波皇后”在中大读书会有情变,提出结婚。

  苏青不愿,但在母亲的苦劝之下,于1934年成亲(这段历史诸多版本说法不一,笔者择善而从)。

  第71节:花落人亡有人知——乱世才女苏青(3)

  婚礼是隆重的,中西合璧。

  苏青在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中,有精彩的描述。

  但花好月不圆,蜜月不蜜。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