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普遍认为,士兵对其祖国的忠心可以激发他们的战斗热情(但他们常常被政府精明的战略目标蒙在鼓里)。克劳塞维茨认为,军事力量取决于军队士气:“一支军队之所以能在最为惨痛的打击下仍旧保持凝聚力,是因为他们为了维护军队和国家的荣耀,时刻谨记自己肩膀上所有的职责。”对克劳塞维茨而言,国家情绪的调动是拿破仑时期法国军队的制胜法宝;许多现代分析学者同样认为这是部队尽快恢复元气的关键原动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其他国家的士兵同样具有这样的国家归属感。法国士兵的爱国热情尤为强烈,敌人的铁蹄已经踏上法国的国土,加之18世纪90年代的战争对法国人民留下的阴影,爱国的决心创造了强大的力量。英国公民的国家优越感是其凝聚力的源头,但当中仍旧存在不少需要磨合的地方。尽管英国远征军中大部分士兵都是英国人,但它毕竟包括了许多不同国籍的人。苏格兰人有着强烈的地区认同感,在行军过程中,他们热衷于吹着风笛,昭示着“我们——我们——将要赢得战争”。爱尔兰人虽然对战争并没有表现出苏格兰人那样的热情,但他们还是根据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团体,他们的特立独行甚至让英国高级军官出于偏见而低估了他们的战斗素质。尽管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军团中有很多人是在英国出生的,但他们同样在认同感上与其他人有所区别,上层军官甚至担心那些澳大利亚“挖掘者”会不尊重自己,不听从指令,这种特点在现代人看来颇为叛逆、吸引人,但在战争年代,着实不应提倡。在德国军队中也能察觉出这种差异性(普鲁士和南德的部队之间):普鲁士人往往比撒克逊人“难缠”得多。但对于奥匈帝国或是俄国来说,这种国家认同感显然失去了它的意义,许多农民士兵认为自己来自“坦波夫”,而不是俄国(后者对他们而言就是整个“世界”)。然而所有军队都在没有发生内部危机的情况下坚持战斗,其团结程度可与种族结构相对单一的法国相媲美(实际上法国军队也存在地区差异的问题:一位军官要对来自布列塔尼的士兵用4种不同的方言进行沟通,这些人基本不懂法语)。
我们知道,报纸上强硬的外交宣传对士兵的影响并不大。另外一种“官方”的鼓舞斗志的来源则是宗教,它为人们应付大规模杀戮提供了更多微妙的释怀和解释方法。对在西线战斗的人们来说(大多数人是基督徒),他们个人所经受的苦难很容易被理解为基督徒的苦行和奉献。富塞尔曾引用过无数前线军官文学作品及书信中出现过的案例,如萨松的《救世主》,欧文笔下被灌输“众志成城搬运十字架”思想的基督徒以及班扬的《天路历程》。军队中还广为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位受伤的加拿大士兵被德国人在他的战友面前钉死在十字架上。战争年代同样伴随着各种鬼魅怪谈。有些士兵臆想自己在蒙斯上空看到了翱翔的天使。正如1917年5月,3名不识字的葡萄牙儿童见到圣母玛利亚哀叹俄国革命的发生;比利时和北法士兵坚信他们听到了玛利亚在路边的神龛中所做的预言。堑壕中的灵魂论风靡一时,许多精疲力竭的战士认为他们看到鬼魂或听到了魂音。1916年,法国士兵相信是在博伊斯阵亡的法国士兵的鬼魂击退了德军。然而现实中也的确发生了让人们惊讶的事情:巴黎圣母院长方形教堂里的镀金圣母像因为炮击而失去平衡,向前倾斜;据说,当这尊雕像彻底倒塌时,战争就会结束(它到现在还没有倒塌)。萨尔堡十字架上的耶稣雕像因为炮轰而脱离了十字架——作为矛盾的战争幻象,它有一部分是神圣的。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场宗教战争的命题显然具有其局限性。英国士兵缺乏宗教感的现状震惊了罗伯特·格雷夫斯。且不说别的,就算是对一位最不老练的士兵来说,“登山训众”的故事和军士教练员教授使用刺刀技巧之间总归是毫不相干的。随军的8000多名牧师不得不想办法对付由本尼狄克十五世反对战争而产生的尴尬矛盾,后者于1917年呼吁停止这种无异于自杀的敌对行为。对提倡限制宗教权力的法国人和比利时人来说,他的呼吁自然无效。英国军队中的3480名随军牧师同样感到五味杂陈。被称为“英国人威利”的牧师G·A·斯塔德特·肯尼迪是热衷于蛮力、嗜杀的基督教精神的典型代表,而这种精神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他总是在拳击、摔跤和拼刺刀展示结束后进行布道。一家英国战地报纸指出,像这样的牧师都在扮演一种奇怪的类似于精神分裂的角色:
我并不希望伤害你
但是(砰!)我必须这样做。
基督教的美德
指引你们倒在尘埃中。
你——(飕!一发子弹射中了你)
死亡会是更好的解脱。
对不起,是我射杀了你——
来,让我托起你的头。
另一方面,也有些牧师因为让人们避免受到危险而赢得了好声誉。黑格曾做过一个著名的论断:“一个好的牧师堪比一个好的将军。”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一论断中读出与他的初衷相反的意思。
战争的乐趣?
在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载中,人们忽略了另外一种可能性——一种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的可能性。那就是,人们之所以坚持战斗,是因为他们乐于这样做。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