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战争的悲悯_[英]尼尔·弗格森【完结】(81)

  “你们都错了,”帅克回应道,“就是土耳其人,因为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问题。”之后,帅克详细解释了奥地利在巴尔干地区的外交政策。1912年,土耳其人在与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的战争中落败。他们想寻求奥地利的帮助,但因为求助没有得到回应,他们就射杀了斐迪南……“你真认为尊敬的陛下会容忍这种事情的发生?如果你真那么认为,那么你根本就不了解他。他们是不得不与土耳其付诸一战的。‘你杀了我的叔叔,我要给你一拳。’战争是肯定会发生的。塞尔维亚和俄国会帮助我们的。我们不会有事的。”

  在一片先知的光环中,帅克显得容光焕发。他一脸天真朴实,笑容就像一轮盈月,闪耀着激情的光芒。他无所不知。

  “事情可能是这样,”他继续对奥地利的未来指点江山,“如果我们与土耳其人之间发生战争,德国人就会攻打我们,因为他们和土耳其是一伙的。世界上没有比他们更无耻的人了。但是我们可以与法国人结盟,因为自1871年以来,他们就对德国人怀恨在心。双方的气焰从此被点燃,战争就这样开始了。对此我只能说这么多了。”

  在一番夸夸其谈后,倒霉的帅克被逮捕了,最后被征召入伍。

  当然,这只是一出喜剧。然而比起那些在大公遇刺身亡5周之内就像帅克一样穿上军装、开赴前线的百万士兵来说,帅克是否显得更加无知还有待商榷。的确,根据阿列克谢·勃鲁西洛夫将军的回忆,俄国招募的士兵中几乎没有人知道战争的真相:

  我曾一再询问我那些在战壕中的士兵们,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战斗;我一定会听到一个毫无意识的答案是,某位大公和他的妻子被害身亡,然后奥地利人要对塞尔维亚人进行羞辱。实际上,没有人知道这些塞尔维亚人是谁;同样,他们对斯拉夫人的概念也充满疑虑。没有人知道为什么那些德国人会因为塞尔维亚人和我们开战……他们对德国的野心不曾耳闻,有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个国家的存在。

  一位来自斯摩棱斯克的农场代理人记录下了战争头几个星期农夫出身的士兵们的议论:“如果德国人想要赔偿,那么就一人10卢布赔给他们吧,何必要杀人呢?”英国驻圣彼得堡的军事随员曾如此记录俄国农民对1914年动员的反响:“起初,有大批的俄国士兵情愿去打仗,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他们……对他们为之牺牲的东西丝毫没有概念……”

  成功躲避奥地利兵役的阿道夫·希特勒对行刺事件的第一反应是:

  我充满焦虑,因为这些子弹可能是从德国学生的手枪中射出的,他们可能是出于对这位法定继承人总是与斯拉夫人相勾结的愤慨,试图将德国人民从这位内部敌人的手中解放……但不久之后,当我听说了刺客嫌疑人的名字,知道他们是塞族人时,我感到一阵强烈的战栗,复仇情绪充斥着我的全身,但命运和前途还是一片茫然。

  这位斯拉夫人最伟大的友人,倒在了斯拉夫极端分子的子弹下。

  T·E·劳伦斯描述了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因在中东地区的一系列口水仗招致麻烦的事实:“在最为恶劣的语言攻击之后,事情走向极端。土耳其人疯狂地称阿拉伯人为‘英国人’,而阿拉伯人则冲他们喊‘德国人’。当然,这里没有德国人,之前也没有英国人,我是来到这里的第一批英国人。”很明显,阿拉伯人并不是为比利时而战的(实际上,劳伦斯在劝说阿拉伯人为自己的独立而战时都非常困难)。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大批英国人志愿参军?以下5点可以说明:

  1.成功的征募技巧。议会征兵委员会在征募中起了重要作用。它建立起拥有2000名志愿者的组织,该组织成功地举行了1.2万场动员会,超过2万人次发表演讲;同时,发出800万封招募信件,分发了至少5400万张海报、传单以及其他形式的印刷品。另一方面,议会征兵委员会直到8月27日才成立;8月31日,它才举办了第一场动员会,并且在第一次征兵热潮之后,它才真正有所行动。从回忆录中我们可以获悉,战争初期,从克罗伊登到兰开夏郡,征兵办公室门外的军乐队演奏着振奋人心的乐曲,这比任何一场当地显贵的演讲效果都要好。报纸在这其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纽卡斯尔每日纪事》9月1日报道,“我们英国必须拥有更多士兵——我们的盟友已经竭力贡献出自己的全部人力了”,这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2.女性压力。没有穿军装的男人被赠予象征懦弱的白色羽毛,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政府更是抓住这一点大做宣传。议会征兵委员会的海报目的很明确(它们极其聪明地暗示着妇女们,她们的丈夫和儿子不管怎样都会活下来):“当战争结束之后,有人询问您的丈夫和儿子,他们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做出过怎样的贡献时,他会羞愧难当,只因为您当时没有让他参军。”更为粗鲁但或许也更有效的宣传是,如果一个男人不愿意参军,那么他的灵魂可能在其他方面堕落了:“你的男孩穿着军装吗?……如果他现在对国王和国家的职责不屑一顾,那么他将来也会弃你于不顾。”“为什么这里的小伙子看到一个块头比自己大两倍的家伙恃强凌弱、欺负儿童,都不会予以还击呢?”一位F·博厄斯太太在征兵委员会的小册子上如是发问。甚至连诸如埃米琳和克丽丝特布尔·潘克赫斯特这样的妇女参政权论者也对此深表赞同,认为德国是个“男人的国度”,它的胜利将会对“妇女运动造成最具破坏性的打击”;因此她们迫切呼吁男人参军入伍,并欢迎大批女工到军工厂参加工作。难怪英国军人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对《使命》(The Call)的作者杰西·波普一直心存芥蒂:“谁要去堑壕作战?不是你吗,小伙子?”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