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隋朝其实很有趣儿_王中亚【完结】(283)

  这里李密用到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春秋时期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

  当时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齐国的君位,而管仲则是公子纠的部下。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取君位,管仲曾请命前往莒国,堵截首先回国的公子小白。在途中,管仲曾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带钩,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倒地装死,管仲认为大局已定,公子小白已死,方率军返回。

  当然,管仲还是被公子小白耍了,躲过一劫的公子小白快马加鞭,最终比公子纠提前抵达齐国,当上了国君,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齐桓公。

  后来齐桓公意欲励精图治,请鲍叔牙推荐人才,鲍叔牙就推荐了他的好友管仲;而齐桓公也不念旧怨,重用了管仲;而管仲也不负所望,辅佐齐桓公开创了齐国的盛世,让其成为了春秋中的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就成为了不念旧怨的美谈,此之为“射钩”。

  而“斩袂”,则是有关晋文公重耳和勃鞮的故事。

  勃鞮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宦官,他曾经被晋献公(晋文公的父亲)和晋惠公(晋文公的弟弟)连续两次派去刺杀重耳,但都被重耳躲过。其中第一次刺杀,他曾经割断了重耳的袖袍(所谓的“斩袂”)。

  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成为了晋文公,勃鞮前去见他。由于有过两次刺杀的恩怨,重耳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原谅勃鞮,但是,最终,勃鞮还是以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为例,成功让重耳原谅了自己。

  事实证明,这次谅解非常关键,因为勃鞮迅速跟重耳透露了一个重大阴谋——齐国的大夫吕省、郤芮想火烧宫殿杀害晋文公。有了勃鞮的告密,重耳再次躲过一次危机,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因此,“斩袂”也跟“射钩”一样,成为了不念旧怨的典型。

  李密用这两个典故,无非是想告诉杨汪,自己打算效仿齐桓公和晋文公,请你不要把以往的恩怨放在心上。

  话说到这份上,杨汪自然不能不领情,也写信表示效忠。于是,李密任命杨汪为上柱国、宋州总管。

  然后,房彦藻就派人带着他的信,前去招降窦建德了,要求窦建德亲自来一趟,晋见李密。很快,窦建德回信了,这封信用《资治通鉴》的话说是“卑辞厚礼”,就是说不断给李密戴高帽,不断认小服软,扯了一通皮之后,真到了关键问题上,窦建德笔锋一转,表示最近军情紧急,幽州总管罗艺意欲南侵,他实在抽不出身,还请见谅云云。

  窦建德很聪明,跟李渊一样聪明,他聪明的把李密高高抬起,又聪明的小心隐藏自己,他的聪明,意味着他终将成为隋末一个不可忽视的大人物。

  房彦藻对窦建德的太极推手显然也没有太多的办法,只能就地返回了。结果,走到卫州(河南省淇县东),出事了……

  狙击并杀死房彦藻的人,叫做王德仁,盘踞林虑山(河南省林县西北)的一个活土匪,没有什么政治头脑,也没有什么讲究,就是杀人掠货,占山为王。

  房彦藻事件彰显了隋末局势的混乱,李密虽然派徐世绩前去讨伐王德仁并获胜,但是,内心的不安却仍在加剧——他这个主角,到底当得合不合算呢?

  局势继续推进,很快,宇文化及弑君的消息传到了东都。国不可一日无君,东都方面决定推举越王杨侗当皇帝,是为皇泰帝。

  然后东都形成了一个名为“七贵”的核心班子——以段达为纳言、陈国公,王世充为纳言、郑国公,元文都为内史令、鲁国公,皇甫无逸为兵部尚书、杞国公,又以卢楚为内史令,郭文懿为内史侍郎,赵长文为黄门侍郎,共掌朝政。

  又过不久,东都就迎来了那个令人不安的客人——宇文化及。

  英雄悲歌之李密Ⅳ——傻人有傻福,恶人有恶报

  不管是东都城内,还是东都城外,都对宇文化及的到来感到不安——在李密看来,宇文化及弑杀杨广,其志不小,是敌非友,眼下前有宇文化及,后有东都隋军,一人抵挡二敌,如之奈何?在东都政府看来,宇文化及弑君悖逆,是敌非友,近有李密长期对峙,远有宇文化及虎视眈眈,如之奈何?

  于是,宇文化及一来,大家都慌了,李密慌了,杨侗也慌了。

  怎样解开这个困局呢?有个叫盖琮的人,倒是很不怕死,上了一封“大逆不道”的奏疏,表示,宇文化及这个混蛋,自然是个大混蛋了,不能指望了,但是,李密这个混蛋,还是小混蛋,是不是考虑招降李密这个小混蛋,共同对付宇文化及这个大混蛋呢?这个建议实在是石破天惊,言人之不敢言。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个“化敌为友”的建议确实很妙,确实是解决当今危局的唯一办法。所以,在有人捅破这层窗户纸之后,“七贵”中的成员,元文都,也开始应和起来:“今仇耻未雪而兵力不足,若赦密罪使击化及,两贼自斗,吾徐承其弊。化及既破,密兵亦疲;又其将士利吾官赏,易可离间,并密亦可擒也。”

  盖琮说的是“化敌为友”,而元文都更进一步,说的是“鹬蚌相争”,此议得到了七贵中卢楚的支持,于是,杨侗派遣盖琮前往游说李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