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原作者与本作品(本文)的关系是生产者与产品的关系,所以用“→→”符号。
③读者(接受者)与本作品(本文)的关系是双向选择关系,作品可以通过阅读传播给读者,读者(接受者)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想要阅读和接受的作品,所以用“→←”符号。
④纯读者在阅读完本作品(本文)并接受其审美影响后,或多或少地会以各种方式(包括言说、行动等)传播本作品(本文)的影响,所以用“→”符号。
⑤读者与新作者的关系是可以转化的,某些非纯读者可以转而变成新的作者,所以姑且用“‖”(等于)符号。
⑥接受了本作品(本文)影响的新作者同时也在接受世界以及其他前作品的影响,糅合了新作者自己的理解,才有了新产出的可能性,所以要用相互影响的“→←”符号。
⑦接受多方面影响的新作者创作出新的作品,将新的文学观念传播开来,形成新的文学风尚,所以此处要用“↗”(实线斜箭头)符号。
⑧新作品的广泛传播酝酿着新文学风尚的形成。其中雕版印刷生产的大量新作品(印本)大大推进和加速了新文学风尚的成形,雕版印刷在文学传播中的作用相当于化学反应的催化加速剂。印本与传播共同加速、放大了作品和作者在世界中的影响。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印本影响、推动文学同样可以发生在第③⑩环节,印本亦可大量复制“本作品”和“前作品”,共同构成对于文学的影响。
⑨世界与新文学风尚彼此也有互动关系。一方面,世界(包含前作品)对于新文学风尚的形成有影响;另一方面,新文学风尚一旦形成,其对于世界,尤其是对于世界中的文学界也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通过世界的社会风尚,反过来又影响社会各阶层的作者(文人士子)。由此,构成了文学传播这个大系统的整体循环,所以此处用“←→”符号。
⑩世界(包括文学作品)营造的风气都有可能对社会上的读者产生影响,但是此类影响程度却难以把握,所以此处用“↗”(虚线斜箭头)表示。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等诸要素共同营造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由此,又更特别地影响着当时的文学风气。
我以为,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和反应的情形,就如同歌迷聆听自己心仪的歌曲。其所获得的感受已非歌者(或歌曲作者)所能把握的了。一旦歌曲自歌者口中唱出,它就完成了其传播的任务,剩下的接受和反应的任务是由听者完成的。在听者接受的过程中,歌曲已被听者加入了更多时代或个人的元素。这些元素与听者个人的经历、环境、感情、家庭背景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这或可部分解释为什么歌迷如此迷恋歌者的原因。其实,这是歌迷把自己个人所获的审美感受强加到歌者身上所造成的。与其说歌迷迷恋的是歌者,不如说他所迷恋的歌者身上早已附上了听者自己创造的审美影像。这种审美影像是由歌迷在聆听歌曲时所构造的、极具亲近感且具有听者个性的审美感受。
当然,导致听者喜欢一首歌的因素很多,歌曲音乐的优美动人是其首要,其次才是其他。这里边,我们注意到,一首歌曲之所以吸引人除了曲与词的优美感人外,还与它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环境有关。水村山郭、歌楼酒肆、田园边塞,不同环境下的“吟咏歌颂”、“倾听应和”定是有所不同。结合对于诗歌、文章优劣的评价,我们发现也有类似的情形。诗文的好坏优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环境。
第一节 北宋印本与文学关系辩证
——以北宋古文为例
一、书籍刊刻与文学的互动关系
鉴于文本阅读所蕴含的文学传播本质,我始终认为书籍刊刻与社会好尚、需求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就社会需求当中的文学消费(接受)而言,一方面,刊刻书籍对文学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文学的喜好与趋向也反过来影响着书籍刊刻的种类和数量。北宋熙宁四年,苏轼在《议学校贡举状》一文中说:
昔王衍好老庄,天下皆师之,风俗凌夷,以至南渡。王缙好佛,舍人事而修异教,大历之政,至今可笑。……今士大夫至以佛老为圣人,粥书于市者,非庄老之书不售也,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无着而不可挹,岂此真能然哉。(《苏轼文集》卷25)
苏轼所论,说明一时间的风尚绝对可以影响当时书籍刊刻和售卖的社会趋向。其他又如北宋穆修刻印韩柳集,起初未被接受,其中可能有原因多种,然而“不合时宜”却是最为主要。因为在北宋初年,科举考试和社会对文学的喜尚,不是韩柳文章,而是以杨亿等馆阁文人所作的“时文”。这类作文讲究对仗工整,用典绵密。台湾政治大学刘祥光引了辛弃疾应科举为例证,也认为当时士子考科举须读“时文”一类的参考书。只是对于“时文”的定义,说法稍有不同。刘祥光更强调了“时文”是一个随时代变化的概念,其撰文也是为了探究“时文的发展,研究它们对考试及社会的影响”(3)。而苏州大学罗时进则说:“‘时文’真正作为一个十分明确的文体类别概念是在宋初提出的。”(4)我们这里所讲的“时文”,主要也是指穆修时代的社会流行文章。穆修生活在北宋初期,这一时期若论文章流行,主要有两种样式:一则是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西昆文体。此种文体继承了五代以来的骈俪,又多有学问典故加其身。另一则是以石介为代表的“太学体”,即欧阳修利用知贡举的机会抹倒的所谓“太学体”的诗文。据《长编》(卷185)记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