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代地理志书研究_华林甫【完结】(36)

  嘉庆《武宣县志》卷3《山川》记“古豪江,在县西南,源出县西二十里古豪里,东南(应为东北)流入潭江。又有武赖水……源出县西南六十里,东流合焉”,古豪江即今濠江;武赖水应即今武宣东南过桐岭镇境东北入江之河。

  按今武宣地图,各河入江顺序为:左纳新江,右纳古豪江,左纳阴江,右纳武赖水。

  38.“武宣”条“驿一:仙山”,误。

  按:雍正《广西通志》卷20《驿站》所记“仙山驿,在县西门外,明万历间裁”。

  39.“隆安”条“右江……右受佛子溪、曲霞溪,经治北,东南流,绿绛水”应改为“右江……经治北,东南流,右受绿绛水、慕乌溪、桥峻溪”。

  按:《清史稿》关于诸河入水顺序有误,据民国二年修《隆安县志》卷1《舆图·县境全图》及刘振西等修民国《隆安县志》卷3《地理考·水利》,右江应是在纳绿水江后再纳曲霞溪、佛子溪。且曲霞溪先注入慕乌溪,才入右江。绿绛水即绿水江。

  刘振西等修民国《隆安县志》卷3《地理考·水利》“曲霞溪,源出同正,经马村……下游为慕乌溪,至那桐入大江”,即今东北流至那桐镇入右江之河;“佛子溪,源出同正……下游礼梁村……”,礼梁村今尚有,在曲霞溪东,可知佛子溪尚在曲霞溪东。据民国二年修《隆安县志》卷1《舆图·县境全图》,佛子溪同周边诸水相汇,下游为桥峻溪。

  《清史稿》卷73《地理志·广西》对支流的错误记载来源于光绪《广西舆地全图》“隆安县水道”条。

  40.“隆安”条“左江镇左营分防汛驻城。西北有果化卡”,误。

  按:民国二年修《隆安县志》卷4《建置考·兵防》只记有隆安在城一汛,并言“光绪二十九年裁隆安汛把总及汛兵一十二名”,并未记载果化卡汛。

  41.“横州”条“水驿二:乌蛮、川门”,误。

  按:嘉庆《广西通志》卷176《经政二十六·邮政三》,“川门”当为“州门”,且“二驿久废”。

  42.“果化土州”条“右界归德,入隆安”应改为“左界归德,入隆安”。

  按:右江东流,归德在果化东北右江北岸,也就是左江左侧,“右界”应为“左界”。

  43.“永康州”条“康熙三十八年,陀陵县并入州”应改为“康熙二十八年,陀陵县并入州”。

  按:雍正《广西通志》卷8《沿革》“太平府”条“康熙二十八年陀陵县土官黄姓故,绝,省入永康州”。乾隆《大清一统志》卷365《太平府·古迹》记“陀陵废县……本朝康熙二十八年并入永康”,四库本《皇朝文献通考》卷288亦为“二十八年”,当为是。《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72《太平府·古迹》误为“三十八年”,《清史稿》卷73《地理志·广西》“永康州”下沿袭了这个错误。

  44.“左州”条“驿一:驮林”,误。

  按:嘉庆《广西通志》卷177《经政二十七·邮政三》引《州册》言“久废”。

  45.“宁明州”条“康熙五十八年改流官”应改为“康熙六十年改流官”。

  按:《清圣祖实录》卷292康熙六十年五月乙亥:“广西太平府思明土知州黄而芸贪残不法,已参革论绞,请改土归流,其所辖地方归并太平府知府管理……从之。”

  46.万承土州“绿降水,一曰玉带水,出州西南玉屏山,经州署南,东北入隆安,注右江”,误。

  按:其说源自光绪《广西舆地全图》“万承州水道”条:“绿降水,一名玉带水,一名连珠水,源出州西南玉屏山,东北流经州署南,合咘黎水,又东北右经新墟、平良墟、霸亚村,又东南入隆安县境。”而《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72《山川》则作“咘黎水……源从州西北来,历九潭,穿山而出,合玉带水。一名连珠水”、“绿降水,在万承州西南十里,源出州东南境,环绕州前,又西入养利州界,合通利江,亦名玉带水”,和《清史稿》卷73《地理志·广西》所言完全不同。《清国史》卷145《地理志·广西十一》“万承土州”条下采用《一统志》说法,并在“养利州”下言“州前江,上流即玉带水”。今据广西省地图,清朝万承州一地有二水,一水源自州治东,伏流而出,绕城西南流,入养利州界,当为《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72《山川》所记之咘黎水,南流合绿降水;一水亦源自州东,东北流,入隆安境,应即《清史稿》卷73《地理志·广西》、光绪《广西舆地全图》“万承州水道”条所谓入隆安之绿降水。按南宁府隆安县下有绿水江,即龙床江上游,源自万承州,北流入右江,《清史稿·地理志·广西》、光绪《广西舆地全图》“万承州水道”条当将其与绿降水混为一谈。

  平良墟今名平良。

  47.“镇远土州”条“磨水出东南,入结安”应改为“岩磨水出东南,入结安”。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