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的工作效率极高。办公室成立的当晚,他便拟就了一份计划,建议在卡萨布兰卡登陆。
无论是在华盛顿,还是在伦敦,没有谁对“火炬”行动的热情比巴顿更高,很少有人相信这次战役能够取得成功。这中间,包括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已被任命为指挥“火炬”行动的盟军总司令,正驻在伦敦。他所以对这一战役表现出信心不足,出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海军支援和登陆艇的不足,以及非洲西海岸汹涌的波涛;
另一方面是对英国人的态度摸不准。这期间,由于第8集团军在埃及处境不妙,原定的“火炬”战役中的英方指挥官亚历山大被调往开罗,由蒙哥马利将军接替他指挥“火炬”行动,可不久,蒙哥马利也被调往埃及前线,安德森中将接替出任。这种走马灯似的更换主将,使艾森豪威尔有理由怀疑英国人对“火炬”行动究竟有几分认真度?
在那段时间里,艾森豪威尔的心情一直非常糟糕。在给妻子的信中,他诉苦说:“我感到了孤独,我常常受到人们的包围,因为我生活在金鱼缸里。”
巴顿来了,他帮助艾森豪威尔打碎了这个“金鱼缸”。
这一天是8月9日,晚上,艾森豪威尔正准备上床就寝时,忽然,他房间里的电话响了。
“艾克,该死的,我刚到这个鬼城市,呆在克拉里奇旅馆里,不知道该怎么办。”巴顿的声音从电话那端传来。
“乔治!”艾森豪威尔听出了巴顿的声音,非常兴奋,他对着话筒叫道:“听见你的声音,我很高兴,马上到我这儿来,咱们好好地喝上几杯吧!”
巴顿是奉马歇尔之命来伦敦的。陆军参谋长对伦敦的情况非常担忧,于是派巴顿来这里检查英国人对“火炬”战役的真实态度,并参与审查和完善“火炬”计划。
巴顿没过一会儿就赶来了。两人简单地用了晚餐后,便进入了正题,讨论了战役实施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巴顿的自信和豪情,使艾森豪威尔的精神为之重振,他尤其忘不了巴顿的这句话:“我也许在许多细节问题上是愚蠢的,但我能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使任何部队士气高昂。”
这次会面气氛虽然极其热烈,但从艾森豪威尔那儿回来后,巴顿的心里也没什么底。他不仅没搞清艾森豪威尔对“火炬”战役是支持还是反对,他甚至也在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次战役。在当天日记里,他这样写道:
“我们两人都感到这个作战计划不妥,而且多半是出于政治考虑。然而,我们必须奉命行事,不成功便成仁。如果出现最坏的情况,那就不可能实施,但如果运气好的话,可以付出高昂的代价去进行,那也许会是件易事。”
在以后的10天,巴顿为“火炬”战役大展口才,他那卓越的煽动能力,终于使艾森豪威尔和他身边的人默许了这个计划。不仅如此,他还不厌其烦地走访了伦敦的各“关键部门”和“关键人物”,充当了“火炬”战役最热情的说客。巴顿像一个成功的推销商,把“火炬”战役这一艰巨任务推销给了大洋两岸。
巴顿的努力虽然卓有成效,但“火炬”作战计划仍未脱离困境。8月15日,马歇尔发来一份意味深长的电文。他说,他的计划班子认为“火炬”计划风险太大,成功率不足50%,但他本人认为这是“短见和肤浅的看法”,他请艾森豪威尔坦率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艾森豪威尔立即召集高级会议,商讨如何答复马歇尔的电文。又是巴顿站了出来,滔滔不绝,引经据典,为“火炬”计划抗辩。他的辩护很成功,博得一片赞叹声。会后,艾森豪威尔向马歇尔发去电报,表示自己无条件地支持“火炬”计划,所举理由基本是巴顿观点的复述。
“火炬”的危机过去了,巴顿的行期也到了。8月下旬,他启程返回了华盛顿。临行前,艾森豪威尔委托巴顿转交给马歇尔一封信。信中对巴顿在伦敦的工作予以高度评价,这种评价与巴顿的自我感觉完全吻合。他认为,他是“全班人马中惟一的真正赌徒”。
4. 节外生枝
8月21日,巴顿回到了华盛顿。这时,距10月7日正式实施“火炬”计划只有不到7个星期的时间了。巴顿的伦敦之行,使马歇尔不再怀疑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在他的干预下,各级人员都为“火炬”计划的制定大开方便之门。
很快,计划成形了。
“火炬”计划的登陆地点选定在法属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这方面,英美分歧较少。但在具体登陆地点上,双方却各执己见。英方主张部队应全部在地中海沿岸登陆,迅速抢占突尼斯;美方则坚决主张在卡萨布兰卡登陆。
经过激烈讨论,最后采取了一个折衷的方案,双方决定分三路在法属北非登陆:
巴顿指挥西线特遣部队,由美国本土出发,横渡大西洋,在卡萨布兰卡登陆;
弗雷登道尔指挥中线特遣部队,在奥兰登陆;
赖德指挥东线特遣部队,在阿尔及尔登陆。
后两支特遣部队,由英国皇家海军输送,只有巴顿的这支特遣部队,没有一个英国人,全部是美国人,而且兵员输送也要靠自己。不仅如此,巴顿所面临的敌人,将有20万众,而他自己只有4万人。为此,他需要好好谋划一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