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商周青铜文化_李先登【完结】(13)

  商代晚期中小奴隶主贵族和平民的墓地,可以安阳孝民屯为中心的殷墟西区作为典型代表。本世纪70年代发掘了939座墓葬。大多是小墓,长约二米,宽不到一米,埋葬着一人,有木棺及随葬品。此外还有少数较大的墓,并有少量殉葬人。这些墓葬排列有序,可以分为八个墓区,每区之中又可以分为若干组群。各区的墓葬不仅在随葬品的种类等方面有所差别,例如有的区多用陶鬲随葬,而有的区陶鬲则很少。而且在随葬的青铜器上分别铸有不同族氏的铭文。这说明各个墓区分别属于不同的族氏。这种商人“族墓地”的发现,反映了商人生前是聚族而居,死后同族合葬在一起,说明在商代血缘关系、宗族纽带还是十分强烈的,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至于奴隶则是无所谓墓葬的,他们生前像牛马一样被奴隶主奴役,而最后或被当作殉葬人,或被作为人牲杀死,或死后被随意抛置。除上述在贵族墓葬中发现的殉葬人或被杀祭的人牲以外,在考古工作中经常发现的被弃置于垃圾坑中的、甚至是被肢解了的人骨,正是奴隶悲惨命运的写照。

  第八节 中国古代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也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商代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已经进入文明时代达数百年之久了,此时的中国文字已经基本发展成熟。商代的文字可以甲骨文作为典型代表。甲骨文是1898年在安阳殷墟首次被发现的,迄今已经出土了10余万片。其中1936年发掘的小屯北地YH127坑,出土甲骨17096片,是殷墟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尤其是1973年在小屯南地发掘出土甲骨7000余片,其中刻有卜辞的有4589片,而且地层关系明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1991年又在花园庄东发现了一坑(H3)甲骨,共计1583片,其中完整的有卜辞的龟甲近300版,一版多者达200余字,是一次重要的发现。

  甲骨文又称为卜辞,主要是商代晚期占卜以后刻在乌龟腹甲、背甲或牛的肩胛骨等上面的文字,也有少量记事刻辞。甲骨文的单字约有4500字左右,目前已经认识的还不到1/3。甲骨文中不仅已经有了象形、会意、指事等文字,而且形声字已占了不少的比重,说明甲骨文是已经基本发展成熟的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关于农业生产受年(祈求丰年)等的记载,有关于日食、月食等天文历象的记录,有关于征伐土方、人方等方国的记载,有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有商王祭祀祖先之时杀戮人牲的记载,又有关于田猎、疾病等等的记载,为我们今天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大量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必须指出的是,甲骨文的出现也与青铜工具的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1952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郑州二里岗发现了商代中期的青铜钻,呈菱形柱状,下端为圆弧形刃,长5.5厘米,刃宽0.8厘米,与同出的牛卜骨上的圆钻孔正好相合,说明这是用于钻凿卜骨的工具。

  除了甲骨文以外,前面已经谈到,在商代青铜器上也铸有文字,我们称之为青铜器铭文,简称金文,其基本结构与甲骨文是一致的。到了商代末期有的青铜器上已经出现了长达50字的记事性铭文,同样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此外在玉器、石器或陶器上,也发现了少量的刻画或书写的文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陶器、石器等上面曾发现墨书或朱书的文字,而且笔锋清晰,这是当时已经使用毛笔书写的有力证明。

  第三章 西周的青铜文化

  商代末年,居住在渭水流域的周族逐渐强大起来。由于商朝最后一个王——纣十分荒淫暴虐,引起广大平民及奴隶的强烈不满,纣又连年征伐东夷,首都空虚。公元前1045年3月,周武王乘机率领庸、蜀、羌、髳〔mao矛〕、微、卢、彭、濮等部族进攻商纣,甲子日两军在牧野对阵,商军“前徒倒戈”,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周武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王朝—周朝。 自周武王建国至周幽王灭亡(公元前1045年—前771年),因为其首都在镐京(今陕西长安)等地,史称西周。

  周朝建立以后,除对反叛的商人旧部及东方与国等进行征伐以外,还大规模地分封同姓及异姓诸侯,如封周公于鲁、封召公于燕、封康叔于卫、封太公于齐等,建立了较商代版图更为广大的国家。并“制礼作乐”,加强宗法等级制度,使西周的统治得到迅速的巩固,奴隶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

  西周时期出现了用鼎(列鼎)制度,奴隶主贵族的墓葬等级分明。此时青铜酒器大为减少,出现了簠〔fu府〕、盨〔xu许〕、匜〔yi夷〕及钟等青铜礼器。青铜器铭文有了高度发展,长篇铭文大量出现,为巩固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大造舆论。并且,青铜礼器的器形与纹饰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形成了一种质朴粗放的新的风格与面貌。此外,青铜武器与车马器也有了新的发展;丝织业与建筑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节 庄严稳重的西周青铜礼器

  西周时期的青铜冶铸业较商代又有了很大的发展。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北窑发掘的西周初、中期的铸铜遗址,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发现有用块状土坯砌成的大型熔铜竖炉,直径已达1.6—1.7米。还发现有陶质鼓风嘴,可能此时已用皮制的橐〔tuo驼〕进行鼓风。经过对炉壁熔点进行测定分析,炉温已达1200℃—1250℃。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