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传说,著名的清史专家孟森进行了严密的考证,得出结论:乾隆不可能是陈阁老的儿子。
我们来看看孟森的分析吧!
一、从历史记载的乾隆跟陈阁老的关系来看,他们不可能是父子关系。在清宫档案中,乾隆六年陈阁老因为犯错被革职,乾隆还当面责备陈阁老猥琐无能,不称职,总之是领导骂下属的话,丝毫不讲情面。而且乾隆对陈阁老的责骂并不只有这一次,很多时候都是在公众场合。如果是父子关系,这是很难想象的。孟森还指出,陈家鼎盛并不是因为跟乾隆的关系,这个陈家本来就是海宁的大族,在明朝末期就开始发迹,在康熙和雍正时登上了顶峰。在乾隆时期,陈阁老并没有得到特殊的关照,反而不断走下坡路。
二、陈阁老家里确实有“爱日堂”和“春晖堂”两块匾,但孟森考证出来这并不是乾隆题的,而是他的祖父康熙题的。所以,这块匾暗示陈阁老夫妇是乾隆父母就纯属瞎编。
三、乾隆六下江南,四次住在陈阁老家里,并不是为了探望什么父亲,而是为了视察钱塘江修坝工程。钱塘江大坝关系到国计民生,对国家的财政和漕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乾隆才对此高度重视。在海宁县里,陈阁老家里的条件最好,乾隆住在他这里也就丝毫不奇怪了。乾隆第一次住进陈阁老为他修建的隅园里,就为这园子取名为“安澜园”,可见他的目的是希望钱塘江平稳,造福苍生。乾隆在安澜园确实住过四次,但从来没有召见过陈阁老的子孙。
四、雍正没必要实行调包计。在乾隆出生之前,雍正已经有了一个八岁的儿子弘时,而且有一个王妃正临盆。雍正又不是没有儿子,没有必要拿别人家的孩子来为自己增加筹码,再说了,当时皇位争夺激烈,到底谁继承大统谁都不清楚。如果雍正当不上皇帝,纵使抱来这么一个儿子又有什么意义呢?雍正是一个做事非常谨慎的人,这么精明的一个人不可能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他调换别人的儿子,这事一旦被揭发,前途尽毁,他有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做这弊多利少的事情吗?
五、根据清王室的规矩,换子的可能性太小。如果王府中有皇孙诞生,必须立刻上报,宗人府再写专门的奏折给皇帝,然后皇帝为皇孙取名。如果雍正当年生了个女儿上报,后来又变成了一个儿子,他怎么跟上面交代呢?上报程序非常严格,雍正要想瞒天过海难度太大。
六、传说中雍正的女儿最后嫁给蒋家,而且蒋家为他修建了一座“公主楼”,但是经过考证发现,常熟人都不知道家乡有什么“公主楼”,连蒋家后人也不知道,甚至连“公主楼”的遗址都找不到。而且,那个所谓能证明皇女出嫁的金莲花,在清宫嫁女档案中也找不到这么个东西。
经过重重考证,孟森认定乾隆是海宁陈家的儿子纯属虚构,既没有事实的根据,也没有逻辑的说服力。
考虑到这个传说产生于清末,当时正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潮兴起,这个传说的目的当然不只是娱乐,更多的还是汉人的排满意识,有浓重的政治意识,其目的是为了应和“恢复大中华”的思潮。
第二章 有个性的皇帝
康熙与乾隆的见面充满了巧合因素。若不是那年圆明园的牡丹花开得特别鲜艳,若不是雍正有心提出请父亲来赏牡丹,这事或许就不会发生。
祖孙情
有一种传说,康熙之所以在临终前传位给雍正是为了雍正将来把皇位传给弘历。这种说法并非来自于野史趣闻,而是来自于乾隆自己的说法,裕陵前有一块《神功圣德碑》,那上面记载了乾隆一生的功绩,其中就讲到了这件事,说乾隆十二岁的时候,跟康熙在牡丹台宴饮,康熙说这个孙子的福气超过自己,决定将来把皇位传位于这个孙子。
这个说法造成了一个什么结果呢?雍正只是一个过渡,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怪不得历史学家在书写康乾盛世的时候,也直接忽略雍正。这个说法到底有几分真实性,我们无从考证,但康熙和乾隆的祖孙之情确实为后人称道。
要知道,康熙光儿子就一大堆,孙子那更不用说了,很多孙子康熙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乾隆是如何在这些人中脱颖而出呢?
乾隆在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出生,在他身上有81.25%的满族血统、6.25%的蒙古族血统和12.5%的汉族血统。
虽然这祖孙俩关系不错,但他们真正见面的时间还是很晚的,在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是康熙生命中最后一年,康熙与乾隆第一次见面,地点在圆明园,也就是雍正住的地方。当时乾隆是十二岁,第一次见到自己至高无上的祖父。
康熙与乾隆的见面充满了巧合因素。若不是那年圆明园的牡丹花开得特别鲜艳,若不是雍正有心提出请父亲来赏牡丹,这事或许就不会发生。
晚年的康熙为储位的事情伤透了脑筋,在储位事情上,只有雍正表现得那么淡然,如今雍正提出赏花,正好可以让老皇帝解解闷。
这一天是三月十二日,康熙驾临牡丹台,一边赏着牡丹花,一边喝着美酒,吹着春风,烦恼不知不觉就消逝了。
就在这时,雍正提出让皇帝见见自己两个儿子,雍正说:“这俩孩子长到现在,还没见过祖父的圣颜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