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了,就是额定税收也不可能全部收到,每年都有亏欠的省份。不光如此,贪官还将手伸向国库,落入国库的钱自然越来越少。
从乾隆后期开始,各地动乱不断,这些动乱从政治上来说是破坏社会稳定,从经济上来看是增加清廷经济负担。平定一场叛乱,需要花费大量的银子,光是平定白莲教叛乱清廷就花费了两亿两银子。一次叛乱就耗尽清廷家底,你说嘉庆敢不节省吗?道光就算天性不吝啬,也不能不节省。
白莲教起义之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起义就是家常便饭。道光节省倒是对的,你得随时准备好一笔钱,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用兵。但节省也要看情况,该省的可以省,不该省的就不能省。解决财政问题的最好办法不是节衣缩食,而是开源兴利。
道光刚即位的时候,国库只有两千万两银子,这是自三藩叛乱以来清廷财政最困窘的一次。而且这个数字还是账面上的,真实有多少,恐怕道光自己也不知道。当时,治理黄河就要花费上千万两白银,国库中就这么点儿钱,这无疑加重了道光的忧患意识。
道光呕心沥血地推行节俭,然而对帝国的影响微乎其微,官员们只是当着他的面作出节俭的样子而已,私下里仍是挥金如土。道光的节俭甚至不能影响到自己的继任者,咸丰和慈禧都是挥霍奢侈的主儿,尤其是慈禧,可以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光和他的父亲嘉庆都是悲剧皇帝。
林则徐禁烟的时候,曾经逼迫英国商人义律交出鸦片,并答应每箱鸦片按五斤茶叶补偿。当时缴获的鸦片价值八百万两银子,数字报上去后,道光很心疼,不签字。林则徐只好承诺,这些钱由臣子们凑齐,道光这才高兴地签字了。
道光的努力并没有扭转财政状况,反而每况愈下。以至于有大臣发出质问:“为什么乾隆挥金如土,国库却如此充盈;道光锱铢必较,国库却越来越空虚?”蔡东藩评论道光节俭是舍本逐末,以道光的能力治家还可以,治国就远远不够——这个评价是切中肯綮的。
第十三章 平定张格尔
这次闹腾的是一个叫张格尔的人,此人是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的首领,他以圣战的名义发起这场“独立战争”。这本来是一次可以避免的战争,但是因为清朝官员的愚蠢,让事态扩大,最终酿成了一次恶性的叛乱事件。
点起狼烟的张格尔
新疆地处西北,在太平盛世尚且不安稳,一旦王朝衰落,难免会闹出一点事。
这次闹腾的是一个叫张格尔的人,此人是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的首领,他以圣战的名义发起这场“独立战争”。这本来是一次可以避免的战争,但是因为清朝官员的愚蠢,让事态扩大,最终酿成了一次恶性的叛乱事件。
道光刚登基的第三天凌晨,就在睡梦中被太监叫醒:“不好了,皇上,新疆那边来了八百里加紧的急报。”道光一听,连忙从床上爬起,拿起奏折一看,才知道原来张格尔在新疆发动了叛乱。
随后,道光紧急召见军机大臣进宫商量对策,大家都说奏折太简单,现在还无法作出判断,还是等待进一步的消息吧!没办法,大家只好慢慢等待消息。
此时,道光刚登基,先皇的丧事还没办完,军机处改组计划尚在酝酿,许多改革措施正在心里发酵。道光也觉得,应该暂时把新疆叛乱搁一边,等情报和奏折足够了再作定夺。
几天后,道光接到奏报,叛乱的头目张格尔是乾隆时期的叛乱头领大和卓木波罗尼都的孙子,属于有来头的人。张格尔叛乱的人数不多,只有几百人,但是胆子却非常大,他们烧毁清军哨所,杀死十几名清军。
收到这个奏折,道光长吁一口气,原来并不是叛乱,只不过是不法分子“闹事”而已。才几百人而已嘛,道光命令清军把这些人全部拿下。刚开始的时候,清军表现不错,轻松将张格尔击败。由于清军急于过中秋节防守疏忽,张格尔趁机带着亲信们逃脱。
张格尔的失败早在道光的预料之中,道光本着穷寇莫追的思想让清军不要追拿张格尔,以免他狗急跳墙。道光原是想息事宁人,没想到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他万万没想到张格尔居然能东山再起,还发起群众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圣战”。
到了道光朝,大清江山本已江河日下,国家财政枯竭、吏治腐败、内忧外患,张格尔叛乱如果发生在康乾盛世不是什么大事情,但是对于千疮百孔的道光朝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再说了,道光天性吝啬,叛乱本身也许对他来说还不至于太痛心,但让他掏钱等于是要他的命。
从一开始,道光就不愿在新疆设置太多的兵力,因为这意味着高昂的军费。新疆的防守相当脆弱,兵力不多,而且当兵的还得自己种田养活自己,能够投入作战的士兵屈指可数。
新疆地处边远,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和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千头万绪,稍微处理失当就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地方,理应派一批干练清正的官员坐镇指挥,可惜真实情况刚刚相反。到新疆的官员都是一些素质相对差一点的官员,因为但凡能力出色的官员没人愿意到这么边远寒苦的地方,根据淘汰原则,最后到这里的只能是那些能力和操行相对低下的官员。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