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常说,一个人的成功最重要的是要站对队伍跟对人,问题是大有可为的队伍和人未必愿意让你跟。谁都想有靠山,但谁真的有靠山?当然,如果大有来头的靠山就是你爹,跟着你爹就有前途,那不是白捡的吗?司马昭38岁时参与高平陵之变,司马昭在政变前一天晚上才得到消息,担心得整宿睡不着觉,其实他大可不必操心,这次政变的两处关键是忽悠曹爽和控制皇宫,他的父亲和大哥已经分担好了。具体到他的任务只是看守太后的寝宫。
魏国内乱的这一年,西蜀和东吴都在旁边看热闹,东吴本来想乘机出兵捡点便宜,但因为自己内部也有麻烦,所以没能成。蜀将姜维倒是有所行动,诸葛亮死后,蜀军在他的指挥下一直无所作为,趁这次机会,姜维出兵与司马懿的老部下郭淮对峙,长期不能决出胜负。司马懿反而把姜维的这次进犯当作机会,将司马昭提拔为西线战区的最高长官,坐镇长安。
古人说:“四十而不惑”,古人通常寿命比现代人短,一个人活到四十岁,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是该完全掌握了。司马昭40岁时,他爹司马懿去世了,大哥司马师没有儿子,过继司马昭次子司马攸为继承人,兄弟之间毫无芥蒂,没有爆发三国时代常见的夺位之争。
既然父亲不在了,兄弟俩总得自己努力打天下了吧,到司马昭41岁时,他率军伐吴,结果失败了,为了维护军法的威严,为了让下属服气,他辞去了新城乡侯的爵位,但不出半年,转了个身而已,就因击破小股羌人而恢复了爵位。
到司马昭43岁时,司马兄弟的政治地位日益稳固,于是可以小试身手了,先看看朝中百官们服不服,比如废立一次皇帝试试,结果他因参与废曹芳“有功”,晋爵为高都侯,增加封邑两千户。
4 人总要学会自己长大——接过父兄的权杖继续革命本来司马师是领军人物,司马昭就在兄长的身后跟跟,但有时候上天就要把大位留给你,你不想要都不行,在司马昭44岁时,兄长司马师竟然不幸去世了,在王牌谋士傅嘏的帮助下,他顺利继承了兄长的政治遗产。
司马昭46岁时,野心渐露,独掌大权,魏国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不支持司马昭的所作所为,于是司马昭逼反了诸葛诞,为防后方不稳,挟持太后、皇帝御驾亲征,统率二十六万大军围攻寿春城,吴国派文钦父子率军三万突破司马昭封锁进入寿春援助诸葛诞。
第二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不利于诸葛诞,诸葛诞无论在政治眼光,还是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都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寿春城中发生内讧,诸葛诞杀死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鸳带领部下投降了司马昭。诸葛诞本寄希望于淮河涨水淹掉司马昭大军,不想竟遇到少有的大旱之年,寿春城内粮食用尽再也无力抵抗。
司马昭兵精粮足,实力雄厚,此时大破寿春城,诸葛诞弃城而逃,半路上被追兵所杀,司马昭夷其三族。对于投降的吴国援军,许多人建议活埋,司马昭下令将他们送回吴国以彰显大国的气度。回京后,为笼络人心,给所有高干子弟升官。
魏国针对西蜀与东吴的作战,以往采用大军区大兵团的对阵方法,虽然军事指挥卓有成效,但对中央的威胁也大。为了削弱大军区指挥官过大的军权,避免他们拥兵自重,他将对吴国作战的大军区分解成几个小军区,此举削弱了对中央的威胁,同时也减少了对吴国的威胁。
司马昭到了49岁的年纪时,对朝廷的掌控已经稳如泰山,超过了当年的司马懿。虽然他还没有篡位,但他想要篡位的野心已暴露无遗,只是他目前暂时还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就,觉得自己的威望和能力都与父兄相去甚远。
司马昭做事独断专行,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皇帝曹髦纯粹就是他的提线木偶,最后皇帝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在心腹面前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自己准备发动针对司马昭的宫廷政变。”
但是在这个时候,朝廷内外全都是司马昭的眼线,包括皇帝曹髦所信赖的三个心腹,其中就有两个是司马昭的人,所以皇帝想要造反的消息很快就被司马昭得知,曹髦也很快就知道自己被出卖了。
5 特别明显的败笔——源于事先没有危机预案曹髦虽然是个莽撞的年轻皇帝,但毕竟是曹家的血脉,既然暗中政变的阴谋败露,曹髦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亲自率领几百名由禁卫军和老弱仆人组成的队伍公开上街讨伐司马昭。仗着天子的身份,一开始倒也所向披靡,因为谁都不敢当众与皇帝对抗。
但皇帝这么胡闹下去也是不行的,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在背后忽悠了一个不知深浅的蠢蛋太子舍人成济,让他在大庭广众之下用长矛将皇帝刺了个透明窟窿。皇帝死了,成济也背了黑锅,被司马昭假惺惺地就地正法了,但当众弑君的阴影就此笼罩了司马家族。
成济临死前说是贾充教唆他干的,这下贾充也就暴露在众人面前了,大家说他才是刺杀皇帝的幕后黑手,不杀贾充会让司马氏背上弑君的恶名。司马昭看到朝廷中众人议论纷纷,就询问了群臣之首——颍川陈氏掌门人陈泰,也就是陈群的儿子。陈泰提出必须腰斩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与司马师不同,他不是一个冷血的人,宁可与颍川陈氏决裂也舍不得杀贾充,只是将成济夷三族。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