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院院长"、"各部会"首长、"台北市议会议长",台北、高雄市"市长";
在武人方面,接见了"五虎上将"。只有两人未露面,97岁的元老张群和96岁的老
将何应钦。这两人以岁龄言,是应由蒋夫人登门拜访的。
10月30日是蒋介石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宋美龄在蒋经国夫妇及家人的陪同下,
一起到台北西南的慈湖为蒋介石扫墓,次日在台北"中正纪念堂"举行的蒋介石百
年诞辰纪念大会上,首次公开露面。当宋美龄拉着蒋经国的手进入会场时,全场起
立欢迎。
会开得很短,仅40分钟,会上,蒋家惟一讲话的是宋美龄。宋美龄仪表端庄,
由两名侍卫相扶,站立台上好几分钟,她致词强调"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能享受更
多的自由幸福。"
当天她还发表了纪念文章,题目:《我将再起》。旨在弘扬基督教的博爱、宽
容、忍耐精神,并表达了她对蒋介石的无尽哀思,向众人宣示了自己晚年坚定不移
皈依基督的信念。这题目倒不新鲜,因为抗战之初,宋美龄曾写过同名作品,旨在
呼吁同胞抗争,挽救民族危亡。但此时此地讲这种话却颇令人玩味。
虽然此次返台,大部分时间都坐在轮椅上,但她仍保留着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
会主席、"天主教辅仁大学信托基金会"主席和多个妇女及慈善团体的头衔,她在
台湾仍然有一个根基雄厚的班底。
1986年11月30日《纽约时报》将已经移到社文版的宋美龄报道复原,在头版登
出了宋美龄的照片。照片的小标题和说明文字是:"仍具影响力:蒋介石夫人在美
国待了11年后,已返回台湾。"在第28版上,刊出了一则美联社发自台北的长篇电
讯,标题说,蒋介石的遗漏在台湾仍是"一股力量",其影响力被认为仅次于在中
国大陆和台湾领导国民党50年的她的丈夫。
《纽约时报》的报道并非空穴来风。回台后,宋美龄曾多次接见台湾政要。由
于她对蒋家和岛内党政军人物的深远影响力,在台湾的政治运行中,自然难免流露
出她影响力的痕迹。
有的报道认为,与官邸具有深厚渊源的"励志社"系统和宋美龄关系极为密切,
甚至官邸的侍卫人员均出自此一系统。蒋经国死后,这些人又活跃了,言外之意,
是这些人有宋美龄支持。"励志社"确系宋早年创设,从事"服务性"工作,官邸
某些事业性工作,也由"励志社"负责,惟侍卫一责由军警系统甄选可靠人员充任
。当时"励志社"总干事黄仁霖,确为宋手下大将,她对外的联系,常由黄仁霖负
责。张学良"西安事变"前要见蒋介石,则先通过张群安排,而他要见宋美龄时,
则不通过张,必须请黄仁霖先行联系,由此可见黄仁霖在宋面前分量之重。
据台湾《纵横》周刊记述,在1986年她返台前,近半年中,她与蒋经国之间联
络相当频繁,除了专人专使的报告,不断从台北直奔长岛外,她经常在每周三上午,
国民党中常会例会散会的时间,直接给蒋经国挂电话,垂询台北的近况。
鉴于以上议论种种,有些比较敏感的人,都认为她的"我将再起"和以前的
"我将再起",在意义上似乎不太一样,有着意在言外的暗示作用。那些人士因而
认为,蒋经国若是看了这篇文章,心里一定别有一番滋味。
但是,实际的情况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在蒋经国在世最后的这段岁月,他对权
力接班的布局,虽然已经作了一些安排,可是,包括宋美龄在内的人,都对蒋经国
未来的权力布局,充满了惶恐不安的心情。那时,大多数的"宫廷派"人士,对蒋
经国选定的接班人李登辉了解的程度仍然相当有限。可是,他们实在对这位台湾的
"副总统"是不是能像以前的"副总统"严家淦那样放心,万一在蒋经国不幸病故
后,当一个不恋栈权位的"过渡总统",则充满了怀疑。这种怀疑,其实不是对李
登辉怀有任何成见和敌意,而是植基于威权时代一种家天下的潜意识惯性,植基于
国民党撤退来台湾的第一代人士根深蒂固的"恐台心理"--伯台湾人掌权之后,
尾大不掉,反过来打压外省人,发生养虎反噬的悲剧。
"宫廷派"人士的忧虑,后来证明不是一种多虑。可是,在当初,当"宫廷派"
人士包围宋美龄,对蒋经国一旦亡故,在权力结构上可能的肘腋之变,不断提出警
告时,宋美龄则是陷入极大无力感之中,她一再向人明白表示,"经国主政,我不
便再插手干涉!"她对宫廷人士提出的看法,尽管心存留意,但是,她有什么力量
能左右蒋经国呢?
"我将再起"基本上只是一个小插曲,它没有办法改变蒋经国的权力布局,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