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
【4月12日】
英印交涉,已经破裂。英人宁让倭寇侵印,而不许印人自由,以为于战后我同盟国胜利时仍可无条件统治印度,
是不愿印度自由参战以增加同盟各国之实力,此种自私之心,恶劣极矣!
随着欧战的爆发,特别是日本攻占了英美在太平洋上
的领地之后,印度作为英国的经济、军事基地的作用更加增强了。
在英军中有200多万印度士兵。印度把粮食供给300万人的英
印军、南非军以及美军和中国军队。印度工业为这些军队生产被服、装备、弹药和轻武器。英国政府把军费重担转嫁在印度人民的肩
上,战争使印度几乎耗去30亿英镑。除物资损失外,战争还夺去了印度许多人的生命。
然而,由于战争而产生的客观因素,军
队对于工业品、武器装备和被服的大量需要及外国列强忙于战争而竞争的削弱,印度工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印度大资产阶级的积累大
为增加。
苏联和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博得印度人民的极大同情。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当中反法西斯情绪
日益增长。
然而,印度人民与英国共同进行反对希特勒德国和军国主义日本的斗争愿望受到国内殖民制度的压制。印度有识之
士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民族的无权地位,因而在反法西斯情绪增长的同时,印度人民对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对抗情绪也在增长。因此,进
步人士和国大党提出,印度人民站在反法西斯联盟方面参战的条件是准予印度独立,作为走向独立的第一步是成立责任制国的政府。
英国当局想要利用包括国大党成员在内的一些社会人士的反法西斯情绪,为了同他们建立合作于1941年12月把一些国大党领导
人释放出狱(这是1940年10月,以甘地为首的国大党领袖依据本党决议宣布开展不合作运动。就在运动刚开始时,几乎全部国大党的
领导人遭到逮捕)。
1942年1月初召开的国大党会议与英国当局期望的相反,重新宣布拒绝在战争中支援英国。会议决议指出,
在印度成立真正的国民政府之前,国大党将不同英国政府合作。
日本帝国主义乘此机会妄图像在缅甸和马来亚所干的那样,利
用印度人民对英国殖民主义者的仇恨为自己利益服务。高喊什么“把英、美赶出亚洲”、“亚洲是亚洲人的”等口号,对印度人民施
展怀柔政策,扶植印度的“亲日反英”势力,在缅甸建立以亲日派苏?钱?鲍斯为首的“自由印度”政府,并在他的指挥下开始把被俘
的印度士兵编组成“印度国民军”,打算利用这支军队入侵印度。
在这样情况下,如果日本移兵攻击印度,则失去民众支持的
英军,将立即土崩瓦解,甚至如果印度民众脱离同盟国或是站到反同盟国的立场,则对于同盟国来说,实在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基于此种紧急情况,蒋介石于1942年2月4日至21日偕宋美龄出访印度。
蒋介石访问印度的目的,一是加强在印度方面的中、
英协调;二是站在同盟国领导者之一以及同为亚洲人的立场,要劝说英国和印度国大党双方冷静地促膝会商,一致协同抗日。
蒋介石分别会晤英国驻印度总督林里资哥与印度国大党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甘地、尼赫鲁等人。但双方都不肯让步。英方对蒋介石的
劝说拒不接受,不肯变更其一向对印政策;印方列举英殖民主义者自统治印度以来的各种迫害事实,详细说明其“非暴力、不合作”
运动的起源与成效,并表示:自此之后,仍将坚持此一主义,斗争到印度获得自由为止。
蒋介石在2月18日中午,于加尔各答
的一个公园里与甘地会晤时对其劝说道:
“中、印两大民族,占全世界人口之半数,故欲求世界人类完全解放,则必须先获得
中、印两民族的自由与解放。
“唯革命有两个因素--一为争取时间,一为争取世界同情。前者有赖于中、印切实合作,后者则
完全在印度是否实行参战。
“我以中国革命党员资格前来印度访问,与印度革命友人会谈,主要目的,就是在联合反抗侵略势
力,以奠定中、印两民族求得自由的基础。”
2月21日,蒋介石在电台向印度人民发表了临别赠言《告印度人民书》,全文由
宋美龄以英文代读,其要点如下:
“余敬向我兄弟之邦印度建议:吾人在此人类文明死亡绝续之交,唯有各尽所能,以取得人
类整个之自由。……
“在太平洋战争开始以后,已随时代而有一甚大之转变,各民族求得自由之方式,今昔实亦有所不同。现
在,各反侵略国家无不要求印度国民在此新时代中尽其应尽之责任。……同时,世界大多数人士皆已同情印度之自由。此种宝贵难得
之同情,应特加珍重而使之勿失也。”
2月22日,蒋介石由印度归国的第二天,便通过驻英大使顾维均将如下意见转达丘吉尔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