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第三圈五气朝元之名曰三行各一性。……更第四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曰乾道成
男、坤道成女。……更最下圈玄牝之门名曰万物化生。”
黄宗炎的考证和说明很使人信服,他揭示了周教颐是怎样把表示方士修炼之术
的《太极先天图》改造为论说天地人物生成演化的《太极图》。然而,事情又不是
如此简单,周敦颐是一位儒学功底很深、思想深邃的理论家,他的宇宙演化论,决
不是简单地抄袭道教炼丹术。作为宋代理学开山,他除了具有坚实而丰富的儒学知
识之外,更广泛和精要地吸收、融化了儒家以外的其他思想资料,特别是对道家、
道教思想有着丰富和深刻的了解。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巧妙
地将儒、道融为一体而建立起来的。
其次分析一下《太极图说》的内容。
(一)关于《太极图说》的思想来源
首先应当指出,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是以《易传》为根据,是对《易传》
的一种别出心裁的阐发。众所周知,《易传》是儒家主要经典之一(后来又是道教
的重要经典之一),《太极图说》的基本依据是《易传》。如《图说》中说:“太
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
两仪立焉。”这些话就是对《周易·系辞》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解释。
《周易》强调“变易”,就是《图说》所讲的“动”,《周易》讲“阴阳”,就是
《图说》的“阴阳”。《周易》讲阴阳互动,即是《图说》的“动而生阳,静而生
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图》中从上到下的第二圈(水火匡廓,取坎填
离)所示的黑白相杂符号,就是把《周易》八卦中的坎、离二卦变成圆形并相互联
结,其在中线的左边表示离(火),右边表示坎(水)。《图说》又说:“二气交
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是对《系辞》“生生之谓易”作了更详
细的说明。另外,《图说》的最后又引用了《易传·说卦》中的“立天之道,曰阴
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总之,《图说》从宇宙起源
到人道的建立的整套宇宙模式的立论,可以说都是基于对《易传》思想的继承和发
挥。
其次,《图说》也吸取了阴阳五行家关于宇宙起源论的一些思想资料。《图说》
云:“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本金土。正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之生也各一其
性”,“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等语都是从五行说中接过来
的。
最后,《图说》还吸取了道家和道教思想中的“无极”这一概念。如《图说》
中的“无极而太极”和“无极之真”等。其中的“无极”成了他的宇宙起源论的主
要范畴。“无极”一词,出于《老子》第二十八章:“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这个“无极”早在道教的《无极先天图》中就被使用并使之成为方士修炼的归宿点。
此外,《图说》有“主静”、“无欲”等语,“无欲”一词出自《老子》第五十七
章的“我无欲而民自朴”,“主静”一词出自《老子》第二十六章的“静为躁君”
和第五十七章“不欲以静”。因此,《图说》中的“无极”这个概念和“无欲故静”
这一命题,都是从道家与道教那里接过来的。
(二)关于《太极图说》的宇宙生成发展理论
《太极图说》是一个言简意赅的宇宙发生发展论纲。其全文仅二百余字,后来
却被奉为“有宋理学之宗祖”,因为它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完整地论述宇
宙发生、发展的著作,它对尔后儒家学说的更新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
现在我们来看看《太极图说》的宇宙模式论是如何说明宇宙生成演化的。
据前人考证,现存的《太极图说》并不是周敦颐原著的全貌。这是因为,现存
的图说是经过朱熹“校定”整理过的。在朱熹“校定”的《太极图说》出现以前,
就有一个《太极图说》的旧本流行于世。据清初学者毛奇龄考证,这个旧本就是
周敦颐的原本。朱熹“校定”此《图说》时,根据自己的观点对它作了一些修改。
他把旧本《图说》的第一句:“无极而生太极”改为“无极而太极”。“无极而生
太极”是说明“无极”为世界的总根源,“无极而太极”说明“太极”是世界的总
根源。因为朱熹不承认“太极”之上还有“无极”,他按自己的观点把太极作为世
界的总根源,同时又把太极解释为“理”,认为只有“理”才是世界的真正本源。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