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92)

  风上,程颐同程颢一样,认为“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

  矣。”(《二程集》第577页)他认为,学圣人之道,如果“只诵其言辞,解其训诂

  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耳!”(《二程集》第671页)他们认为,读书是为了穷理、

  致用,如果仅仅“滞心于章句之末,则无所用也,此学者之大患。”(同上第1187

  页)他们也提倡学以致用,二程说:“百工治器,必贵于有用。器而不可用,工不

  为也。学而无用,学将何也?”(同上第1189页)以为求学治道,在于实用,就象

  工匠制造用具一样,如果无用,工匠就不造它,学而无用等于白学。然而二程所讲

  的致用,主要是指把孔孟之道的“义理”及其所体现的封建道德、纲常伦理用之于

  修身治国。

  二程从事学术活动多年,培养了一大批理学人才,特别是跟随程颐求学的弟子

  很多,其中著名人物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中、吕大均、吕大临、邵伯温、苏

  囗、尹(火享)、张绎等人。在这些人之中,又以杨时和谢良佐最为出色,此二人对

  洛学的贡献、对二程学说的承传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洛学”的著作计有二程的《遗书》25卷,《外书》12卷,《文集》12卷,以

  及《易传》、《经说》、《粹言》等。《文集》的前四卷是程灏的诗文集,后八卷

  是程颐的诗文集。《经说》中的《系辞》、《书》、《诗》、《春秋》、《论语》

  为程颐所作。《改正大学》为二程所作。《伊川易传》是程颐对《易经》的注解,

  这部书集中体现了二程的理学思想,是程颐平生用力最多的著作。《粹言》是由杨

  时精选后编写出来的二程语录。以上各种著作,现已被合编为《二程集》,由中华

  书局出版发行于世。

  三、天理学说有层次 格物致知明本末

  从哲学角度讲,理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仍然是宇宙自然和人生的问题,其着重

  点主要是探讨社会人生问题,对于宇宙自然的探讨在儒家来说,历来重视不够。

  《论语·公冶长》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

  也。”对于人的本性问题,孔子只讲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句,他基本上不

  讲天道,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这大概是受子产“天道远,人

  道迩”这一思想影响。然而,孔子很重视“天命”,相信命运之天或主宰之天,因

  为这个“天”是不可捉摸、不可驾驭的。从经验上讲,天似乎有意志又似乎无意志,

  故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致者,命也”(《孟子·万章上》),

  孔子强调尽人事、知天命,对有益社会国家的正义事业,要竭尽全力去做,作一个

  “君子”,应该对社会负责到底,做得到的,则是“天命”可为,如果失败了,也

  “不怨天,不尤人”。荀子十分重视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天人相分”和

  “制天命而用之”的学说,他不相信“天命”,认为天是自然现象,没有意志,特

  别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汉代的董仲舒从神学角度鼓吹“天人合一”,断言天有意

  志,能主宰万物、主宰社会人事,把一切自然现象都说成是天的意志所为,乃至说

  人是天的副本,是天依照自己的模样复制的。他还提出“天人感应”的说教,断言

  一切人事皆由上天支配。他从《公羊春秋》出发,把儒学思想同天命神学相结合,

  从而神化了儒家学说。这种理论经不起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检验,因而失去

  了它作为封建统治者的精神支柱作用。

  理学创始人,虽然也着重研究人道问题,但他们为了从形而上学的高度去论证

  “圣人之道”和伦理道德的至高无上性,为了把天道与人道统一起来,因而也重视

  对天人关系的研究。理学奠基人之一的邵雍就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他们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统一于“道”。二程主

  张“理”即是“道”,程颢说:(”理便是天道也”《遗书》20)又说:“理无形

  也”、“无形为道”(《粹言》一),“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

  (同上),所以人们也把理学称之为“道学”,因为在他们那里,“理”和“道”

  是同等的概念。

  (一)二程的“天理”论

  工程学说的核心是“天理”论。程颢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

  体贴出来。”(《遗书》卷12)天理是二程的最高哲学范畴,天理在二程,一般称

  之为“理”。理的概念,早在韩非就提出了,和二程同时的张载、周敦颐、邵雍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