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52)

  魏了翁发现了理学对维护和巩固封建秩序的不足之处,发现了它难以真正奏效,所

  以他才转而企图用心学去整治人心,以达到挽救危机的目的,这就是他从理学转变

  到心学的主要原因。

  然而,魏了翁所讲的“心”同陆九渊又有不同之处。其不同点之一就是他强调

  心理合一。即所谓“民心之所同,则天理也”。“民心所同则天理”之说同他的

  “民与天一”之说是一致的。不同之二表现于他讲的“心”是超脱个人主观意识的

  “千百载而一日,千万人而一心”的心,是一切人的共同之心,它超越了个人的主

  观意识,是具有客观性的“心”。

  不过,从实质上讲,魏了翁的世界观仍然属于主观唯心论,这是因为,他是把

  “心”作为其哲学最高范畴来使用的。他说:

  心者,人之大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大极,以主两仪,以命万物,不越诸此。……

  抑天地神明,不越此心也。(《文集》卷16,《论人主之心义理所安是谓天》)

  大哉心乎,所以主天地而命万物也。(《文集》卷15,《论人心不能与天地相

  似者》)

  心焉者,理之会而气之帅,贯通古今,错综人物莫不由之。(《文集·杨纯公

  杨忠襄公祠堂记》)

  此心之神明则天也,此心之所不安,则天理之所不可。人心之外又所谓天乎?

  (《天集》卷56,《跋师原卿遇致仕十诗》)

  上面的引文,充分说明魏了翁是把“心”作为他的哲学的最高范畴,在他那里,

  “心”是宇宙的本原,也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最终极之根源。“心”是理与气的统率

  者,它贯穿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总之,心外无天,心外无理。作为宇宙本原的

  “心”,不仅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支配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而且具有超

  时空的特性。他说:“心”昭昭者,固不与气形俱为斯尽也。”(《文集》卷84,

  《知威州陆君坚复墓志铭》)。虽然魏了翁讲的心不仅指个人主观的“心”,但从

  他把“理”融于“心”,以此为宇宙本原来看,应该属于主观唯心论,因为主观与

  客观毕竟是不可等同的,况且,这个“心”的内涵,主要是指纲常伦理一类的东西,

  这些东西归根结底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只是他自己将其加上了一层薄薄的客观外

  形而已。因此,魏了翁的哲学是以“心理合一”的特殊形式出现的主观唯心论。

  (二)“致其知而明其明”的认识论

  在认识论上,魏了翁提出了“致其知而明其明”的方法。他和朱陆一样,认为

  “心”既是宇宙的来原,又是认识的对象和主体。在魏了翁看来,做学问不需认识

  外物,主要是向内用功,以发掘自己心中固有的“知”和“明”。他说:“人之一

  心,广大而精微,学问之道,所以致其知而明其明也。”(《文集》卷47,《张行

  父忠恕拙斋记》)既然“心”能“主天地”,“命万物”,能“贯通古今”和“错

  综人物”,是宇宙万物之本原,所以认识的对象就是主体的“心”。“致其知而明

  其明”的意思,就是通过对内心固有的“知”加以发掘光大,以达到通晓一切之目

  的。怎样达到这一目的呢?魏了翁提出了一个“以敬为主”的方法。他说:“以敬

  为主,则圣门传心之要也。是故敬焉者,所以此心而根万善者也。”“主静”是二

  程和张栻的修养方法。所谓“主敬”,是通过自我修养和抑制,使自己固有的善良

  之心保持专一不二、不为外物所动的修养方法,它类似于佛家的“定功”。所谓

  “致其知而明其明”的方法,实际上是陆九洲“发明本心”的修养方法和认识方法。

  魏了请也主张“先应乎其大者”,他说:“大者立,则小者达焉”(《文集》卷49,

  《均州尹公亭记》)。不过,他讲“先立乎其大者”主要目的是为了克服朱熹学说

  的烦琐、迂阔之病。其实,魏了翁在治学方法上并不赞成陆九渊不读书、不穷理,

  静坐而论道的治学方法。他主张“循环读经,亦以此明此心”,这是要求把朱熹的

  “格物致知”同陆九渊的“自存本心”结合起来,主张通过“致知”的途径去“发

  明本心”。他既主张以明本心为根本,又要求熟读经书,既抛弃了朱熹“今日格一

  物,明日格一物”的支离无所归宿的方法,又否定了陆九洲“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的态度。这就是魏了翁“致其知明其明”的认识论之基本特点。

  (三)“欲有善不善存”的“理”“欲”关系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