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为虚也!”
明熹宗即位,登用东林党人,刘宗周被起用为礼部仪制司添注主事。这时熹宗
乳母客氏、近侍魏忠贤干预朝政,刘宗周上疏参劾。疏入,传旨廷杖六十,幸得叶
向高相救获免。当时上书者多请逐客氏,而纠弹魏忠贤,则自刘宗周始。后来魏忠
贤大兴党祸,扰乱国家,刘宗周不幸而言中。天启三年(1623),刘宗周升为尚宝
少卿,旋告归。次年,奉圣旨“刘宗周升通政司右通政”,朝廷照会赞扬刘宗周
“千秋间气,一代完人。世曰麒麟凤凰,学者泰山北斗。”将推他进入内阁。但刘
宗周鉴于群贤被逐,不愿出山。他上疏推辞说:“世道之衰也,士大夫不知礼义为
何物,往往知进而不知退。及其变也,或以退为进。至于以退为进,而下之藏身愈
巧,上之持世愈无权,举天下贸贸然奔走于声利之场。”[注]他要以自己的行动,
来矫正士风,砥砺气节,为衰世树一榜样。他又作了二疏,一申理诸君子发明忠邪
之界,一参魏忠贤误国之罪。二疏送到通政司,司中人目瞪口呆,说:“此何时?
进此疏耶?大祸立至矣。”仅把辞职一疏上闻。果然熹宗大怒,降旨说:“刘宗周
藐视朝廷,矫性厌世,好生恣放!着革了职,为民当差,仍追夺诰命。”
此时魏忠贤阉党当道,缇骑四出,削籍的士大夫遍天下。刘宗周既因得罪魏忠
贤得祸,于是慨然叹道:“天地晦冥,人心灭息,吾辈惟有讲学明伦,庶几留民彝
于一线乎!”他召集诸生,于蕺山之麓会讲。他认为世道之祸,酿于人心,而人心
之恶,以不学而进;今日理会此事,正欲明人心本然之善,他日庶不至凶于尔国,
害于尔家。
会讲每月举行一次,到年终辍讲。每次会讲,刘宗周都令学者收敛身心,使根
抵凝定,为人道之基。他曾说:“此心绝无凑泊处。从前是过去,向后是未来,逐
外是人分,搜里是鬼窟。四路把截,就其中间不容发处,恰是此心凑泊处。此处理
会得分明,则大本达道,皆从此出。”于是他提出“慎独”之说,作为自己学术思
想的根本所在。
二、独之外别无本体 慎独之外别无功夫
“慎独”说是刘宗周学说的宗旨。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复强调“慎独”之重要。
他说:
慎独是学问的第一义。言慎独而身、心、意、知、家、厕、天下一齐俱到。故
在《大学》为格物下手处,在《中庸》为上达天德统宗、彻上彻下之道也[注]。
又说:
《大学》之道,一言以蔽之,日慎独而已矣。《大学》言慎独,《中庸》亦言
慎独。慎独之外,别无学也[注]。
可见刘宗周把“慎独”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他认为“君子之学,慎独而已矣”
[注],“学问吃紧工夫,全在慎独,人能慎独,便为天地间完人。”[?
那么什么
是“独”?刘宗周的学生陈确解释说:“独者,本心之谓,良知是也。”[注]“独”
即是本心,即是良知,是人具有的一种主观道德能力,“慎独”则是一种内省的道
德修养功夫。刘宗周把“独”提升到本体论高度,而把“慎独”说成是最重要的修
养方法:“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注]“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
而慎独即尽性之学。”[注]所以,“独”是“至善之所统会”,所谓“致知在格物,
格此而已。”“独者,物之本,而慎独者,格之始事也。”[注]这里,不仅宇宙中
的万事万物,而且人类的一切道德准则都统摄在“独”(或者叫本心、良知)之中:
“独中具有喜、怒、哀、乐。四者,即仁、义、礼、智之别名。”[注]
既然“独”相当于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慎独”的功夫相当于“致良知”,
那么为何刘宗周还要立异呢?他本人对此有所解释:
千古相传只慎独二字要诀,先生(指王阳明)言致良
知,正指此。但此独字换良字,觉于学者好易下手耳[注]他认为“良知”说不
如“慎独”说简易明白,后者更便于学者下手。而且“良知”说还有流于禅学的危
险。
“慎独”说是刘宗周的道德修养论。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提出“慎独”,主要
是针对当时的士风,希望通过内省的功夫,收拾人心,使人人向善,跻于道德之域,
以解救“世道之祸”。因此,他高度概括了“慎独”的重要性:
君子由慎独以致吾中和,而天地万物无所不本、无所不达矣。达于天地,天地
有不位乎?达于万物,万物有不育乎?天地此中和,万物此中和,吾心此中和,致
则俱致,一体无间[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