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是之碎且乱也。荀止于是乎?孔子其圣而不神矣。既乃离经之繁而求之史,凡
数千年国家风俗治乱之故,若者与孔教相因而进退者,得之于战国、秦、汉之间,
东汉为美矣,以为未足尽孔子之道也。既乃去古学之伪,而求之今文学,凡齐鲁韩
之《诗》,欧阳、大小夏侯之《书》,孟、焦、京之《易》,大小戴之《礼》,公
羊、谷梁之《春秋》,而得《易》之阴阳之变,《春秋》三世之义”(《礼运注叙》)。
1890年初春,康有为在广州会见了今文经学家廖平,受到很大启发,觉得今文
经学的“三统说”和“三世说”,就是可以通经致用“微言大义”。康有为认为,
陆、王心学虽“直捷明达,活泼,有用”,但不及今文经学“灵活”;佛教哲学虽
讲“慈悲普渡”,但“与其布施于将来,不如布施于现在”(《康有为传》)。于
是在廖平的启发引导下,康有为彻底完成了由古文经学到今文经学的转变,并且很
快完成了著名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从而正式奠定了他维新变法运
动的理论体系。
二、投身变法 报国图强
对世界的认识明确了,出于拯救中国的历史责任感,康有为犹如一名冲锋陷阵
的战士,义无反顾地向穷途末路的封建势力发起了进攻。他创办学堂,传播变法图
强思想,为维新运动培养干部骨干;他多次冒死上疏光绪,呼吁治定国是,立即变
法,其呐喊之烈,震耳发聩;他积极为推行变法而奔走,办报纸、组学会,为了变
法维新事业,不惜流亡国外16年……
创办“万木草堂”
康有为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把开办学堂,培养人才,作为进行维新运动、拯
救中国的重要手段。他感到,在一个民智未开,人才奇缺的国家,要从事维新变法,
改造社会是不可能的。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必然要伴随一场大的文化教育运
动,思想解放运动。故康有为认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
育。”(《南海康先生传》)
1890年春,康有为举家迁往广州,居住在祖传老屋“云衢书屋”,开始了传道
授业的生活。
康有为办学的招生办法很特别,他不举行一般的人学考试,而是举行“面试”。
考生无论年龄大小、学力高低,只要能通过康有为的“面试”就可以人学。“面试”
时,康有为同应试者进行严肃认真的谈话。通常是康有为主动向应试者介绍自己的
政治学术思想,猛烈抨击汉学、宋学和八股训诂词章,指责教育界的积弊,宣传孔
子改制等一套新说。凡能接受他这惊世骇俗之论的,即予录取。正是通过这种独特
的“入学考试”,在康有为周围就聚集了一大批有思想,忠于他学说和事业的门生。
康有为的开门弟子是陈千秋。陈千秋当时就读于广州五大书院之首的学海堂的
高材生,是一名颇有爱国热情的青年。他十分仰慕康有为敢于冒死上书皇帝,请求
变法的大无畏精神,故特登门求教。很快,陈千秋就被康有为的思想和博学所征眼。
于是他退出学海堂,正式科拜康有为做自己的老师。
经陈千秋的介绍,梁启超成了康有为的第二名学生。当时梁启超的身份比康有
为高,与生活坎坷的康有为相比,梁启超真可谓是春风得意。8岁学诗文,12岁补博
士弟子员,成为少年秀才,17岁中举。但他在听了康有为的独到见解后,毅然决定
放弃举人之尊,拜倒在一个前生的脚下受业。也许正因为梁启超有如此务实的胆魄,
才使他在历史上成了与康有为齐名的伟人。梁启超记下了他与康有为第一次见面的
情形:“时余以少年科第,且于时流所推重之训诂词章学,颇有所知,辄沾沾自喜。
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学,更端驳诘,悉举而
推陷廓清之。自辰人见,及戌始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
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文,且疑且惧,与通市联床,竟夕不能寐。明日
再谒,请为学方针,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自是决然舍去
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日请业南海之门,生平知有学,自兹始。”(《三十自
述》)
随后,不少有志青年如徐勤等闻风而至,学生人数骤增至20余人,云衢书屋显
然无法容纳了。1891年春,康有为便将学堂迁入长兴里邱氏书屋(今广州中山4路长
兴里3号)这是一座前后三进的大院,大厅宽敞明亮,是个理想的办学讲课之地。长
兴学会,这个培养维新变法人才的第一个摇篮就这样诞生了。在这里,年方34岁的
康有为“与诸子日夕讲业,大发求仁之义,而讲中外之故,救中国之法”(年谱)。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