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363)

  人平静而安详地告别了这个喧闹纷攘的世界!

  二、探人生真谛 究东西文化

  梁漱溟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而真正萃集其思想精华的主要是以下五部著

  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

  《中国文化要义》和《人心与人生》。这五本书并非单纯的学术著作,而是他面对

  其当下直接的问题(即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由烦闷而苦索,进而提出答案并付

  诸实践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对于梁漱溟一生而言,其思想虽迭有修正,但其思想之根抵与理论架构则奠立

  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此书是他的文化哲学与其人生哲学、历史哲学交织

  融铸而成的一座思想丰碑。它的出版,标志着梁氏哲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建立。在此

  书中,他首次提出并阐述了他的人生哲学、文化哲学、历史哲学和解决中国文化危

  机的纸上方案。在这一博大而庞杂的体系中,建基于本体论之上的人生哲学是其文

  化哲学的理论基石和逻辑起点,文化哲学是人生哲学的逻辑推论,而历史哲学则贯

  穿于其对东西文化的具体阐释过程中,体现着他本人对文化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

  三者互相涵摄、相互交融,构成了梁漱溟哲学思想的有机整体。

  在梁漱溟的早期思想中,以“生活”(或“生命”)、“意欲”为中心范畴的

  宇宙论,构成了梁氏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他从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主要是叔本

  华的唯意志论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中得到启发,先验地设定了一个具有本体意义

  的概念“意欲”作为其一切理论的根基。他认为,所谓宇宙就是“生活”,而生活

  又是什么呢?就是那“没尽的意欲”。意欲乃世界万物产生的本原,意欲的发用流

  行即形成“生命之流”,而宇宙就是这“生命之流”所形成的一个大生命。在他看

  来,宇宙并非一静态的固定体,而是一个“动态的相续”,是一超越物质的精神存

  在,其本质特征就是纯粹的变化。而要认识这变动不居的宇宙,就必须首先认识作

  为万物之原的“意欲”。但如何才能认识这个作为本体存在的“意欲”呢?只有通

  过非理性的直觉体悟。为此,他引入了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认识论。并把它同佛家唯

  识理论探合起来。他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理智的方法,一

  是直觉的方法。前者是一种纯粹“静观”的方法,犹如在活动的电影中截取其中的

  一张胶片,它无法获得运动实体的本质,而只能认识那静止的物质世界,而只有直

  觉才能勘知那永恒流转的宇宙本体。他说:“直党所得到的意思是一种本能的得到,

  初度一次就得到如此的意思,圆满具足,无少无缺。”显然,梁氏的这种直觉认识

  方法乃是一种超越实践、超越感性乃至理性思维的一种内心体验,表现为一种神秘

  的顿悟和飞跃。

  正是基于这种“意欲”生成万物的宇宙论和直觉主义认识论,梁氏建构了他的

  文化哲学。

  梁氏对文化的界定是以他的“意欲”说为基础。他认为,所谓文化,“不过是

  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而生活又是什么呢?“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

  足与不满足罢了”。在他看来,人类各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样法(或生活态

  度),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为各民族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内在驱力的基础“意欲”

  有着截然不同的趋向之故。为此,他通过一直觉体悟的认知方法论定,尽管各民族

  的基础意欲各有所向,千姿百态,但归纳言之,总不外以下三种路向,即“(一)

  向前面要求;(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三)转身向后去要求。”他

  认为,人生意欲的这三个面向,正代表了人类三种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即:奋斗

  欲求的态度、调和持中的态度和反身向后的禁欲态度。在他看来,这三种人生态度

  各自最充分地体现在西洋民族、中国民族和印度民族身上,并分别代表着三方文化

  的内在精神。三大民族正是各自秉持着自己文化的内在精神向前走去,遂成就了世

  界上三种不同类型、风格迥异的文化,即西洋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而这三

  大文化系统正标志着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截然不同而又次第演进的三大路向。“质

  而言之,我观察的中国是走第二条路向;印度人是走第三路向”;而“西洋人则走

  的是第一条路向。”而这三大路向也代表着人类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这就是梁氏独特的文化类型理论,也是他的文化哲学的核心和理论基础。他对

  人类文化的总体考察就是以此为逻辑起点来展开的。根据这一理论,梁氏又从思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