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周钧率一营精锐进驻小涟水城外,陈海将龙骧营都尉总管府迁到天源寨的当天,与黄双、乐毅等人进入甘泉山西麓大山之中,看到英王赢述坑杀八万降卒的山谷,默然无语,只是让乐毅安排千余将卒,即刻进山收殓尸骸,防止天气回暖后有可能会发生大的疫情。
龙骧营此前收编残卒,共编五万六千余卒,但屯田备荒之事刻不容缓,而涟水府所遗七八万残民都是老弱妇孺,缺乏足够的青壮劳动力,即便陈海能额外调来大量的备荒粮,也无法指望七八万残民能够赶在夏季之前,开垦出足够活命的田地出来。
陈海心里也清楚,受京郡宗阀世族控制的朝廷,随时有可能解除他涟水府事的官职,将他及龙骧大营调到别处去驻防,到时候这七八万残民更不要想有谁会出面赈济。
陈海奏请朝廷,一是想他在涟水能便宜用事,能招抚流民、合并民户,确保每一户都有青壮劳力,不至于令老弱妇孺熬不过去今后数年的饥荒而大量死亡;同时希望龙骧营就地收缩到三万规模,允许大量的将卒编入军屯,以便能在入夏之前,开垦出百万亩粮田来,以应对河阳郡在战后随时还会暴发的大饥荒。
陈海除了从天机学宫推荐上百名寒门出身的匠师学徒,到涟水府担任中低级乡亭官职,主持恢复民生之事,还通过天机学宫的商队,从雍郡、历川等地,购入数万耕牛及骡马送到涟水,春后的垦荒之事才没有耽搁下来。
陈海倒不在意他及龙骧大营随时会从河阳郡调出来,只是希望能在调离之前,能为恢复河阳的元气尽可能做些事情。
四月,太子赢丹率虎贲军对黑燕军在松都山的防线发动攻势。
大天师巩清辞世、天师巩梁、巩宝相继在甘泉山、松磐岭战死,河阳郡大溃,上百万将卒或降或死,退到松都山的黑燕军将卒士气已经是频临崩溃,而阎渊等将也没有守御松都山的信心。
事实上在虎贲军进攻松都山之前,阎渊就已经在部署后撤之事,待到虎贲军正式强攻松都山,黑燕军的防线是一击即溃。这时候雁门郡境内所剩最后五六十万黑燕军内部也分裂成三派,一派率部逃往东北的渔阳郡,一部逃入北凉郡向苗氏投降;而阎渊连雁都城都不敢守,率十数万残卒从松都山撤下来,直接往雁门郡北部撤逃……
第360章 道丹
益天帝七十九年,持续近十年的流民之乱有了彻底平息的迹象,但这一年注定不会平静,四月在太子赢丹率虎贲军攻下松都山的同时,河西悍然出兵,进攻鹤翔军北部重镇鹤川岭。
河西铁骑进攻鹤川岭,是以秦穆侯董寿率河西勤王军出秦潼山、返回河西为契机拉开序幕的。
河阳清剿战事进入二月就渐进尾声,诸郡勤王军进入河阳、历川、蓟阳等地作战多年,虽然没有直接立下赫赫战功,但因为有数十路、共五十余万勤王精锐战力的存在,严重挤压了黑燕军的生存及活动空间,才最终导致黑燕军在河阳郡的大溃。
进入二月,黑燕军残部退到雁门郡内,依靠虎贲军就有把握剿灭,诸郡勤王军也就陆续从河阳战场撤离,董寿率四万河西铁骑,撤回到京畿梅坞堡作短暂的休整,会同去年到燕京参加学宫闱选的数百河西子弟之后,便穿越秦潼山脉,进入天水郡境内。
照着既定的计划,董寿率四万河西铁骑从天水郡借道,应该往西北而行,便能一路回到河西,然而出秦潼山后,董寿率部沿着东出秦潼山西南麓的溱水河,一路西进,袭夺鹤川郡东部的重镇石宁。
石宁位于溱水的中游,又位于鹤川岭的东南麓。
而溱水会聚从鹤川岭东南麓流淌而下的灌江,一路往西流淌,最终汇入鹤川郡境内有八百里方圆的鹤川湖。
鹤川湖汇聚源出贺兰山、鹤川岭诸山的水系,是西北域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这座鹤川湖孕育出西北域最富饶的一片土地,使得鹤翔军在失去鹤川岭以北的土地之后,境内仍然拥有两千五百多万的人口。
而河西控制的地域,北到太微山脉以北的微江府,南到鹤川岭的北麓,东与天水郡相交,西至铁流岭,是鹤川郡的三倍,但人口还不足四千万。
夺取鹤川岭,河西才真正称得上是西北域霸主,才能真正奠定制霸燕州的基业。
秦穆侯董寿夺取石宁之后,鹤川郡全境震动,然而董寿所部的用意,却不是吸引鹤翔军的主力,而是控制石宁这一咽喉之地,阻止武藏军的主力,沿溱水河西进增援鹤川。
溱水东出秦潼山脉东南麓,从武藏军控制的秦川郡中部通过,是武藏军主力增援鹤川的最快速通道。
占据石宁,武藏军不能走溱河水路,数十万大军集结后,要从溱水以南的重重山岭翻越过去,注定要多耽搁三四个月的时间。
在秦穆侯董寿取夺石宁之后,在玉龙山南麓集结的河西四十万精锐、以及从玉龙等地召集的近百万民勇,就悍然南下,仿佛荒古洪流一般,往鹤川岭袭杀而去。
陈海早年随舅父陈烈在玉龙大营时,奇袭所夺的池山城,则成为河西进夺鹤川岭最重要的前进基地。
不仅世子董畴亲自到池山城指挥战事,武威神侯董良还与陈隽、杜羽、柴仲恺等太微宗诸多道丹境中后期的核心人物,赶到池山城坐镇,亲自盯着这场决定河西未来命运的大战。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wuxia/h5DA.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更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