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国家航天局早在2005年便开展了此类设备的可行性评估,结果很不尽如人意。
太空机械臂本质就是一种工业类机器人的全面升级版,毕竟工业机器人说白了也就是一条机械臂,只不过工业机器人叫起来更加高大上和富有科技感,实际上从基础上来说区别并不大。
可问题是,当时的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连萌芽都算不上,到是有几个相关方面的初创公司,但至多也就是搞个DIY,或是帮助进口国外品牌的企业做些控制软件的破解业务,总体上徘徊在似暗非暗的灰色地带苟且偷生。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国内缺乏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环境。
不说别的,但就中国腾飞一家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就占到国内全部工业机器人的87.25%。
也就是说,刨去中国腾飞的近万台工业机器人,全国加起来还不足3000台。
之所以会如此至少,原因无他,人力过于便宜而已。
按照当时的人工成本,一台进口的工业机器人足可以雇佣三个班组的工人,都是些枯燥的重复劳动,三个班组7*24小时下来非但不比工业机器人差,反而产量更高。
最关键的是,工业机器人买回来你得给他电,你得给他油,你得给他维修保养;而工人呢?除了微薄的工资和一日三餐外,啥都不用管,只要不死在自己厂子里,对工厂来说完全没有额外的负担。
如此情况下,买那些祖宗一样的工业机器人干嘛?脑袋坏掉的才这么干呢。
所以大量装备工业机器人的中国腾飞便成为国内绝大多数制造业相关单位眼里的另类,因为很明显中国腾飞的一把手庄建业就属于脑袋坏掉的那个,国内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天腿的人还不有得是?
干嘛放着好好的人不用,上那些成本高,维护更高的设备?这么浪费,脑袋不是瓦特还是什么?
说实话,庄建业也不想这么干,但凡能用低廉的人力谁搞这么复杂,可问题是航空、航天制造不同于其他工业门类,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
而国内一年毕业的相关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就那么多,且多半都是定向分配,落到中国腾飞手里没剩下几个。
高端人才可以用高薪挖来,大量的普通技术工人怎么办?总不能全都高薪挖吧。
当然,这几年庄建业一直在倡导大学扩招,发展技工类教育,以便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短缺这个问题,可是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虽然国家近些年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很大,可终究还要等上一段时间才能看出效果。
在这漫长的等待期中,中国腾飞难道就不生产了?十号工程、二十号工程难道就要躺尸等着人才和技术工人到位?
显然是不可能,既然如此,庄建业只能是另辟蹊径,用高精度的工业机器人替代缺额严重的普通技术工人,融入到自己的航空、航天生产线当中,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局面。
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腾飞始终是目前国内同类企业中,职工数量最少的一家,可同时也是生产效率最高的一家。
而在这不菲的投入背后,则是中国腾飞不断提升的产品品质以及对工业机器人十分深刻的理解已经深厚的使用经验。
再加上中国腾飞本身在卫星、运载火箭、高超声速飞行器等外层空间方面多年的技术积累,载人航天工程的专家们在一番可行性调研后,最终建议将国内的太空机械臂项目交给中国腾飞。
而NB-36P型工业机器人,便是在这个项目下,衍生出来的低端太空机械臂……
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 并入中国腾飞
之所以称之为低端太空机械臂,是因为NB-36P作为太空机械臂并不成熟,主要是灵活度、远程操控以及自身重量并没达到美国太空机械臂那样的实用化标准。
没办法,中国腾飞以往也没做过类似的东西,一下子上手,缺乏经验的情况下很难一次功成,因此做个试验性型号练练手自然理所应当。
而NB-36P型工业机器人便是这样一款练手之作。
可若因此小看NB-36P型工业机器人,那就大错特错了,尽管用在太空机械臂上,NB-36P型工业机器人还无法完全胜任,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那NB-36P型工业机器人完全可以称得上金字塔尖儿上的存在,完全可以碾压一众同类型产品。
因此,NB-36P型工业机器人一经问世就被中国腾飞应用在航空、航天制造领域的关键位置,取得极其显著的效果。
只不过工业生产就像是一桌满汉全席一样,既要有精美绝伦的佳肴,也得有些日常小菜来缓解下油腻的嘴巴,NB-36P型工业机器人自然不可或缺,但一般的可进行重复工作的工业机器人同样必不可少,甚至是生产当中的中坚力量。
可问题是,中国腾飞的产品高端能高端的及其离谱,可在中低端方面就存在明显不足了,倒不是说技术上不能做,而是成本方面根本就不划算。
这从国内几家汽车制造厂对NB-36P型工业机器人的态度就能看得出来,东西好是真的好,可车辆生产线很少能用到这么高端的产品,一般的中端货就已经能解决大部分生产了,所以除了夸一夸NB-36P型工业机器人出色的性能外,真正花钱买的却一个也没有。
当然了,就算便宜也不会买,人工多便宜呀,相较于复杂的机械,廉价的劳动力显然更划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