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得脑袋里有多少坑才能问出如此埋人的问题?
要知道,这件事连美国人都避而不谈,不是不想评论,而是评论了之后不知道自己还没有没有台阶下来。
因为那意味着不是发射上的成功率和火箭的可靠性那些明眼人都能看到的问题,而是中国腾飞隐于背后那无比强大的航天工业制造能力。
想当年冷战时期,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访美期间跟美国人说,他们苏联生产运载火箭就跟生产香肠一样简单、高效。
这当然是吹牛逼,因为事实证明,卫星和运载火箭这类航天产品的复杂程度并不比大型喷气式飞机差多少,也正因为如此,整个航天产品的生产周期都特别的长。
就拿韩国大宇来说吧,一颗不到200公斤的小型卫星,大宇集团需要超过半年的时间才能制造完成,随后的测试要需要至少2个月的时间。
也就是说,完成一颗具备发射状态的人造卫星大宇集团需要8个月的时间。
至于“罗老”号运载火箭更是要达到10个月的周期才能正式下线。
欧洲能比韩国强一点,其主打的“阿丽亚娜”系列运载火箭需要6个月的时间,卫星则要3个月。
俄国在前苏联时期效能会高一些,但自打解体后,基本上跟欧洲差不多。
美国则要比所有人都要强一些,一些快速的运载火箭和卫星能够在一个月内完成生产、制造、测试和发射。
周期之所以会这么长,主要是因为航天产品的某些特殊性质决定,就比如运载火箭在制造中,由于材料、加工以及工艺的问题会产生大量的细小毛刺和毛边儿,如果不能及时处理的话,在火箭发射时极容易造成密封泄露或其他隐患,导致整个火箭爆炸报废。
而清理这样的毛刺儿和毛边儿的工作根本就没办法用机械完成,只能依靠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钻进运载火箭腔体,一寸一寸的去处理。
一级火箭还好,直径大,人也好钻,活儿干起来还不算麻烦,可二级、三级火箭的直径是越来越小,再加上内部的诸多设备又挤占了大部分空间,以至于技术工人们很多时候都得以很怪异的姿势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使得收工时不少人的腰直不起来,胳膊回不了玩儿。
更有甚者,某些技术工人的体重和身材还要有严格的限制,不然肉太多的话,就没办法钻进狭小的空间去作业了。
李东秀就曾在在俄国乌拉尔山工业区的某运载火箭生产厂见到过一位58岁的老技工,他是该厂唯一一位能够在三级运载火箭和整流罩这些狭小空间作业的技工,除了这位老技工技术精湛外,更重要的是不到1.7米的老技工体重常年保持在55公斤,所以在苏联时代他就被厂里当做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来培养,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类似的情况,欧洲、韩国乃至美国都有存在,也正因为如此,运载火箭的制造真的是想快都快不起来。
快不起来,就等于效率低,效率低必然会导致成本升高,而这也是为什么不少航天业内认识认为中国腾飞所谓的廉价航天是个悖论,因为全世界航天产品的生产效率就摆在那儿呢,你怎么廉价!
然而中国腾飞用半个月连续进行五次高频率的成功航天发射高速告诉世人,你们办不到的事情,中国腾飞就能办到;你们觉得悖论的事情,中国腾飞就能顺理成章,若非如此,在阿布占比防务展的航天展厅上,中国腾飞也不可能只挂出一道横幅:“我们比任何人射得都快,射得都远,射得都久!”
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 恐怖的能力
之所以敢这么说,那是因为中国腾飞的航天业务属于妥妥的实力咖,只要是在这个圈子里混的人自然是懂的都懂。
而如韩国、日本、巴西等国家的三、四线航天业务实体那基本都是颜值咖了,不拿出点儿漂亮的产品模型根本就吸引不到客户的注意。
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比不过中国腾飞,因为业界普遍认为中国腾飞已经在卫星和运载火箭的生产制造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自动化模式。
话句话说,那种在其他国家只能用人工一点一点清除的毛刺儿和毛边儿等作业,在中国腾飞完全使用自动化甚至是智能化设备解决的。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腾飞才会能够在半个月内连续生产两批次,五枚运载火箭。
毕竟在传统航天产品制造领域根本没办法用人海战术,因为这类高端制造领域对工人队伍的要求非常高,并不是随便抓来一个读过几年书的人就能胜任的,是需要长期培养才行,而这也导致全世界从事航天制造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数量并不多。
落实到单个国家,单个制造实体的话就更少了,这也是为什么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所说的他们苏联生产导弹就跟生产香肠那么简单是吹牛逼的原因所在,别说是当时的前苏联,就是鼎盛时期的前苏联,哪怕透支暴兵也达不到这种程度。
可谁都没想到的是,时隔半个多世纪后,中国腾飞的航天产品生产线似乎把当年赫鲁晓夫的话变成了现实,半个月内连续发射5次,11种不同类型的航天器,平均每三天就发射一枚运载火箭,入轨2.2颗卫星。
也就是说,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中国腾飞在平均的天数上至少生产出一枚运载火箭和2.2颗卫星,才能满足如此高频率的发射任务。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