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腾飞我的航空时代_安溪柚【完结】(485)

  他从当兵那天起就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当他成为领导后,一样这么要求下属。

  当然了,要是在平常吴长城也懒得管这些,在飞行试验中心时,他就很少过问薛强他们的胡侃,最多打个照面过不去,就瞪一眼了事。

  问题是现在雪区南部地区的形势不是很复杂嘛,空军首长希望运6能够尽快派上用场,所以吴长城这个专家组成员,同时也是试飞测试的主要领导,身上的压力非常大。

  因此最近这些日子,被高原紫外线晒的黢黑的吴长城真的就跟黑包公似的,对谁都不假辞色。

  薛强和秦毅斌也知道最近吴长城不好惹,于是赶紧立正,随后主驾驶员薛强汇报道:“报告,此次飞行一切正常,各项仪表工作正常。”

  “有没有什么不足?”

  “这个……”薛强犹豫了一下。

  “有就说。”吴长城有些不耐烦。

  “启动时,能感觉到发动机有点儿肉,没有在飞机试验中心时那么足。”薛强连忙回答。

  就这样在吴长城一番询问下,这次高原首飞的情况被一一呈现出来,比如起飞速度要比飞行测试中心时高;比如说距离地面一千米时螺旋桨出现快速结冰现象;比如说降落的时候刹车系统有些松……

  庄建业赶紧让书记员将薛强和秦毅斌的意见记录下来,很快就写满了两页纸,这些东西连同林光华对运6本身的情况检查,将成为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对运6整体改进的宝贵意见。

  写书的人常说,好书都是一遍遍改出来的;这个道理落到飞机也是一样,一款好飞机同样也是一点点改出来的。

  运6虽然起点很高,但不代表完美,就那这次高原首飞来说,半个小时里暴露出来的问题着实不少。

  送走了薛强和秦毅斌,庄建业赶紧整理记录的问题,就准备返回屋子歇了一会儿,可还没等他跟吴长城道别,却将吴长城拍了拍运6的螺旋桨,旋即转头看向庄建业抢先一步问道:“小庄,你们的D-40燃气涡轮动力装置到了什么程度?”

  第四百二十章 航空动力核心机

  “这个……”发现吴长城问的认真,庄建业绝的这位的脾气有点儿不好,就斟酌了下语言,可还是没找到合适的,便很不要脸的把皮球踢了回去:“您老不是去了过腾飞航空动力厂了嘛,心里应该是有数的。”

  吴长城没想到庄建业会这么说,微微愣了一下,黝黑的脸忽然呵呵一笑,用手指点着庄建业:“老丁他们说你滑头,还真没错。”

  说完又叹了口气:“还好你们厂的危机意识强,早早就开始在小型燃气涡轮动力装置上做研发投入,现在又有航天部门的小型涡喷动力的技术加进来,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如此才能人放心一些,要是跟滨江厂的小型双发运输机一样那就……嗨……扯远了,先吃饭吧,下午还有的忙。”

  本来好好的吴长城说着说着,便露出一丝难以言喻的落寞与惋惜之情,旋即摆了摆手,裹着军大衣就朝着不远的场站营房走去。

  看着在寒风中有些萧索的吴长城,庄建业脑袋没来由的一阵眩晕,拿起氧气袋死命的吸了两口,这才让脑袋清醒了些。

  旋即便在心里抱怨,知道自己大脑缺氧,还说这些让人浪费脑细胞的事儿。

  不过抱怨归抱怨,庄建业其实也知道吴长城看似没头苍蝇的一番话,实际上是为了他们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好,因为那番话翻译过来就一个意思,无论如何不要放弃现有的小型燃气涡轮动力装置。

  为此还特意说了下滨江厂的小型双发运输机。

  庄建业虽然大脑缺氧但又不是傻子,吸了氧气后聪明的智商自然会重新占领高地,哪还听不出的吴长城的言外之意。

  运6之所以能立项,除了本身针对高原的精准定位与独有的技术外,更关键的是围绕运6身上的一系列引进技术都有相应的国产化配套作为支撑,特别是动力方面,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一直在加紧研制和完善与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生产的TPE331-10型同级别的D-40系列燃气涡轮动力装置。

  而且进展很快。

  这一方面是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前身,腾飞厂喷气动力办公室这些年不断在航空动力方面的投入和研发,经过D-20和D-30系列燃起涡轮装置的研制和生产,积累了大量技术经验。

  特别是D-30作为冷/热电联装置的核心动力设备,在实际应用方面给予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不少有益的反馈,使其反过来更有针对性对D-30进行优化和改进,另其更加成熟和可靠。

  另一方面便是对外来技术的消化吸收,无论是曾经的H公司,还是现如今的行动者公司,除了是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赚取外汇的生意伙伴,同样也是对外技术输入的重要渠道。

  尤其是航空动力方面,无论是H公司提供的美国汉密尔顿公司生产的T-6系列APU辅助动力装置,还是行动者公司提供的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出产的TPE331系列涡轮螺旋桨发动机。

  正是这个系列的小型涡轮燃气动力装置,给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颠覆式的巨大推动作用。

  甚至可以说,若是没有这两个系列小型涡轮燃气动力装置,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根本就不会从原来的喷气动力办公室这么个研究机构,升格为正是的制造厂。

  因为腾飞航空动力制造厂的航空动力研制经过对美国两家公司的技术吸收,再加上本身产品的实践,逐步从一个型号、一个方案、一个专门生产配套的单一模式,开始向以核心机为主要架构,配套环节加强的,核心复合模式转变。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