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马克·伦道夫与里德·哈斯廷斯交情匪浅,自身的权力欲望较淡,依然以总裁的身份待在奈飞协助里德·哈斯廷斯。
又一次仔细翻看过这些调查报告,罗南清晰的意识到,对奈飞下手的最好机会已经到来了。
奈飞的两位创业者,尤其是里德·哈斯廷斯不但有了出手奈飞的想法,还在四处寻找合适的接盘人选。
前世的罗南,因为从事的行业的关系,多少研究过奈飞,非常清晰的记得,里德·哈斯廷斯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不仅仅想要卖掉奈飞,在无人问津的情况下,甚至求到了死对头百事达的头上。
按照新闻报道中的说法,里德·哈斯廷斯正是因为对于百事达租赁滞纳金的不满,才在工作的软件公司被收购之后,与马克·伦道夫一起创立了奈飞。
罗南收好这些资料,只留下两份,又仔细看了一遍。
一份是这两年来奈飞的融资情况。
里德·哈斯廷斯也不是没有找到任何资金,作为软件公司的前高管和股东,本身就具备相当的资产,创业初期也以抵押贷款的方式筹措过不少资金,这也让奈飞撑到了1999年年底。
这个时间段,正是互联网股大行其道的时候,奈飞也有了近六位数的注册会员,里德·哈斯廷斯一番努力之下,终于引起了理想中的大公司和大基金公司的瞩目,获得了风险投资和大平台推广的机会。
2000年初,法国巨头阿尔诺集团,经过对奈飞公司的数轮实地考察,以及与里德·哈斯廷斯长达两个月的磋商之后,准备投资奈飞公司。
这笔风险投资分为两轮,分别是2000年年中投入3000万美元,2001年年初投资1亿美元。
同时,阿尔诺集团将负责大力推广奈飞。
大集团,大平台,大投资,如果这笔交易能够达成,奈飞绝对不是现在的局面。
当时罗南已经拿到了相关的报告,却只是紧紧盯着,没有多做动作,因为2000年年中才会有第一笔投资。
不出所料,三月份互联网股崩盘之后,阿尔诺集团取消了对于奈飞的所有投资计划。
这也不是奈飞一家公司面对的状况。
互联网公司泡沫破裂是硅谷版本的沙尘暴来袭,年轻的软件工程师们拿着一文不值的股票期权当报酬,出没于已经废弃的办公园区,徒劳无获的寻找工作,许多人不得不重返校园,谋求成为律师或者会计师。
里德·哈斯廷斯想要证明奈飞在网络公司崩溃浪潮中依然有光明前途,实在是太难了。
经过一年多的坚持,然后有了相对应的第二份报告。
这是上周刚刚发生的一件事。
里德·哈斯廷斯专门飞到德克萨斯,去达拉斯拜会了百事达的总裁埃德·斯特德。
罗南根据调查员传过来的情况判断,这应该就是记忆中里德·哈斯廷斯准备把奈飞卖给百事达的事。
记忆中双方没有达成交易,即便真的达成一致,罗南也来得及出手,里德·哈斯廷斯终归是个商人。
得到的报告也证明了罗南的猜测。
里德·哈斯廷斯并没有引起百事达的任何重视,埃德·斯特德与他见了一面之后,就扔给了自己的代理人约翰·安蒂奥克。
这其实已经表明了百事达的态度。
但里德·哈斯廷斯没有死心,向以约翰·安蒂奥克为首的百事达人员阐述了他的提议:百事达收购奈飞,把奈飞变成百事达在互联网上的左膀右臂。
在他看来,这是双赢的结果,能将百事达省出把浩瀚的录像带库存转变为DVD的巨大开支,并且让百事达打开在互联网上的局面,而奈飞能有效利用百事达门店积累的2000多万活跃用户。
成为百事达子公司的奈飞,将把主要业务专注于老电影和小众电影,而把占据业务量百分之八十的新片业务留给百事达。
与此同时,奈飞可以把宣传材料和注册电脑放到每一家百事达连锁店里。
里德·哈斯廷斯为了卖掉奈飞,制定了一个看起来相当不错的策略。
而且,他的要价不算高,5000万美元。
这一数字远远比不上奈飞这几年烧掉的钱。
如果以未来的目光看待这笔交易,简直太划算了,百事达不但能得到进军互联网的机会,还能借此实现转型。
但放在现阶段的环境里,有些事看起来完全不同。
以约翰·安蒂奥克为首的百事达人员对奈飞根本没有任何兴趣,他们对互联网公司的生存能力表示严重怀疑,还说市场太过高估了未经检验的商业模式。
这不止是百事达的看法,罗南得到的报告中,约翰·安蒂奥克嘲笑里德·哈斯廷斯的提议时,奈飞的陪同人员一点都不感到惊讶。
就连奈飞的高管们,也不相信百事达会以500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奈飞公司。
在随后奈飞公司的会议上,里德·哈斯廷斯信誓旦旦,说百事达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很快就会后悔。
罗南相信这话极有可能演变成现实,但里德·哈斯廷斯实际上在虚张声势,因为从达拉斯结束与百事达高层的会面之后,里德·哈斯廷斯并没有放弃出售奈飞的想法。
从调查人员确切的分析中来看,里德·哈斯廷斯目前有些犹豫。
一方面不想就此放手创业的公司,在找办法将奈飞推入发展正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