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梅尔·吉布森这种人合作,有时候会非常烦心,因为谁也不知道梅尔·吉布森的大嘴巴里会蹦出什么惊人的言论。
想想当年的《勇敢的心》,梅尔·吉布森在放映期间公开发布的某些关于英格兰和苏格兰的言论,引得整个大不列颠王国一片哗然。
而且这人在粗狂的一面之下,也有自己的算计。
话说回来,选用威廉·华莱士这样充满争议的被史学界视为苏格兰奸的人物作为主角,梅尔·吉布森作为一个在好莱坞打拼十多年的资深大牌,不可能想不到会引发的争议,但他不仅不回避争议,还进一步挑动争议,甚至在英国媒体的步步紧逼下,将《勇敢的心》上升到了“好莱坞拍片自由”的高度……
结果呢?尽管引起巨大争议,乃至轩然大波,但梅尔·吉布森在商业和奖项上面都笑到了最后。
罗南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分析,感觉《耶稣受难记》就是《勇敢的心》成功模式的翻版。
所以,跟梅尔·吉布森合作,从来不用担心没有宣传话题,这家伙轻易就能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而且不喝酒的情况下,脑袋也相对来说比较清醒,不会表露出那些见光就可能在好莱坞完蛋的想法。
当然,喝醉了的梅尔·吉布森绝对是个作死小能手。
跟曾经与梅尔·吉布森合作过的那些电影公司一样,除了纯粹上的电影业务上的往来,相对论娱乐跟梅尔·吉布森没有多余的关系。
毕竟谁也不能保证梅尔·吉布森什么时候会喝醉,喝醉之后那张嘴会说什么。
《耶稣受难记》是一部不同寻常的电影,宣传营销推广也与过往的电影不同,正常电影都力求保密,以免出现剧透的情况,但这部片子的大体剧情,西方的这些观众基本没有不了解的,根本不存在剧透的问题。
使馆影业不断曝光新的预告片,更多争议性的画面在影片还未曾上映之际,就出现在了观众面前。
宣传也在两方面共同推进,一方面是正常的硬广软宣。
“梅尔·吉布森的惊世之作《耶稣受难记》!”
类似这样的广告属于常规操作。
另一方面,使馆影业按照梅尔·吉布森的风格,继续引动争议。
影片提前两周在纽约和洛杉矶分别举行了提前放映会,先睹为快的观众离开电影院时,可以说是争论不断。
有人批评《耶稣受难记》的画面过于暴力,有人认为影片有种族主义倾向,但也有人觉得看了片子非常感动。
当出现耶稣被鞭打的画面时,人群中不断地传出抽泣声,在耶稣受难的过程中许多人也表现得非常愤怒。
当电影结尾耶稣重生时,还有人大叫“哈里路亚”,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掌声。
试映刚过,不出罗南的预料,北美媒体对《耶稣受难记》展开了近乎疯狂的“围攻”。
《洛杉矶时报》罕见的以头版评论警告这部电影会“挑拨观众”,而《纽约时报》的新闻称其为一部具有暴力倾向的电影,并用“奇怪、野蛮、自恋”等字眼形容《耶稣受难记》。
一位名气相当大的职业影评人杰米·博尔纳,更是将这部电影形容为“恶心”、“残忍”。
梅尔·吉布森从来都不是被人骂了还要装成鸵鸟的那种人,作为好莱坞最著名的野人恶汉和大嘴巴之一,当然不会任由人辱骂自己的影片。
哪怕使馆影业始终保持沉默,梅尔·吉布森自己也忍不住跳出来跟媒体对喷。
梅尔·吉布森在自己的奈飞分享上面如此表达他对杰米·博尔纳的愤恨:“我想宰了他,把他的肠子挑出来,把他家的狗也一起宰了。”
当记者采访时,也毫不犹豫地说道:“被人一拳打在眼上,你的自然反应是立即还击,以眼还眼。”
因为梅尔·吉布森绝不低调的应对,《耶稣受难记》引发的争论进一步扩大。
如果说流行乐坛新年以来最受争议的是珍妮·杰克逊和贾斯汀·汀布莱克在超级碗上的“露胸事件”,那么在电影市场上面,这段时间备受关注的当属梅尔·吉普森执导的这部《耶稣受难记》了。
这片子不仅仅引起犹太裔们的抗议,还因为涉及宗教问题而引发了无数基督教徒的抗议声。
梅尔·吉布森可以说是典型的两头不讨好。
但与抗议相对应的是,影片的市场反响已经露出了火爆的趋势。
距离《耶稣受难记》北美首映还有一周时,北美首周末的预售就卖出了1200万美元,这也给了发行方使馆影业更多的信心。
随着使馆影业加大在幕后的推动力量,争论的声音越来越大。
虽然电影还没有公映,但是逐渐引起了美国全社会的讨论,很多人表示影片是对宗教的亵渎。
这样一顶大帽子压下来,梅尔·吉布森也有点胆颤,连忙公开表示并没有不尊重任何有信仰的人。
《耶稣受难记》引发的争论,连华盛顿当局都注意到了。
关于《耶稣受难记》的话题,目前已不仅仅局限于娱乐新闻领域,瞬间成为美国社会人人关注的焦点,连白宫里面的那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直在关注这部片子,等影片上映后会抽时间去看。
一时间,连即将举行的奥斯卡颁奖典礼的风头,都完全被《耶稣受难记》盖住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