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疑问,可卫老尚书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果然,谢洵微一颔首,轻嗯一声。
“咚,咚,咚”
贡院外传来三声浑厚笨重的敲钟响声,巳时正,九州贡生入院点名登记造册,春闱正式开始。
梅子青时,举子入京,鱼跃龙门。
卫老尚书凝重的神情渐渐舒展开,长叹了一口气,似乎放下了心中的忧虑,声音含着欣赏和一丝无奈。
“到底是训盈的孩子,陆家人合该有这样的骨气。”
谢洵想起含冤吞金的母亲,没有应声。
老者知道他想做什么,无非是很多年前他也做过,却没有成功的事。
可说起来那也是前朝的旧事,他年事已高做不到,却不能断定谢洵也做不到;
如今上京城风雨欲来,新帝登基,已是景和年间,雏鹰出笼,或许真能让他搏上一搏。
“若有难处,大可来寻祖翁。”卫老尚书嗓音一顿,苦涩道:“在祖翁心里,你母亲跟我卫家姑娘无甚区别。”
谢洵闻言,心中亦是一滞,沉声开口。
“母亲在世时,常跟衡璋讲起从前的事,她说外祖初任国子监祭酒时公务繁忙,是您经常带她去东郊踏青放风筝,还偷偷去杏酥坊买糕点。”
卫老尚书眼眶越来越烫,连忙低头道:“是,是,难为这丫头还记得。”
见状,谢洵自知不适宜久留,转身欲走,却又想起母亲临死前跟他提起的一句话,声音越来越低。
“娘还留着一口气时,亲口对我说,她此生能托生在陆家,有这样的父母兄姐,是福;此生能遇到卫祖翁这样待她亲厚的叔父,亦是福。”
“青州苦寒之地,千里迢迢,母亲很牵挂祖翁的旧疾。”
陆家灭门惨案始终是卫老尚书无法纾解的一块心病,老人上了年纪德高望重,却被贬官,只身前往青州,与儿孙分离,身子骨愈发撑不住。
陆训盈记在心里,都道人死如灯灭,可她咽气前还是放不下。
“娘最后是笑着走的。”青年鲜少说这么多,只留下这句话,推开门走了出去。
正厅中响起一道压抑的低泣声。
白发人送黑发人,卫老尚书如今得知最偏爱的小侄女死的那般惨烈,难免伤神。
......
推开门,谢洵并未着急离去。
正厅前场地空旷,唯有一道高大的孔夫子像,金灿灿的日光高高挂在天上,是少有的炙热。
青年身上的冷意被渐渐驱散,只是内心深处那汪深潭依旧结着寒冰。
忽而,他的耳朵动了动。
拱门后果然响起一道踏踏的军靴声音。
来者身披轻甲,腰悬利剑,正是这次被景和帝钦点负责贡院秩序的安国公世子,祁小将军祁庭。
祁庭这段时日忙于帮季浓寻退婚法子,又同汝南季家的几位长辈周旋,已有一段时间未曾上朝,就连赴任的圣旨也是送到了安国公府上。
如今却在贡院见到了如此打扮的谢洵,他心头明白过来,想来陛下也颇为依仗这个驸马。
上次的事还横亘在祁庭心中,他如今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纵使边关的国仇家恨如何浓烈,可对上元妤仪,他更习惯率性而为。
因此,便格外不喜欢驸马谢洵。
硬朗的脸上没什么表情,祁庭只朝站在廊上的青年拱了拱手,又率领身后的士兵离去。
谢洵朝他回礼,祁庭却走得飞快,并未将他放在眼里。
一行身披铁甲的将士们转瞬不见人影,谢洵眸中无甚波澜,祁庭此般作为落在他眼中,像个得不到糖块生闷气的稚童,没什么伤害。
又是一声钟响,余音悠长。
谢洵眯眼打量着天色,日光倒映在他眼中,将那双瑞凤眼染成了漂亮的琥珀色,衬着左眼下那颗泪痣也有了几分透明之意。
青年转身,轻敲正厅的门,沉声道:“卫大人,时间到了。”
良久,屋中响起椅子往后撤开的细微动静。
开考之前照例要点名检查籍贯姓氏和路牒,卫老尚书缓缓来到校验场,坐在正中央的一把太师椅上,眼皮有些肿胀。
前来京城赴考的士子们有年轻力壮的,亦有鬓发斑白的老者,此时都站成了规规矩矩的方队,一个接一个上台,在保证书上摁手印并签下自己的名字。
日头一点点倾斜,冗长的队伍缓慢移动,终于见到了尽头。
站在队伍末尾的青年,或许说得更精确点,倒更像个少年。
在一众贡生中,他虽站在队伍末尾,却极为显眼。
这少年与当今陛下差不多年纪,脸上还带着几分稚气,却因瘦削的颌骨添了几道不属于这年纪的锋锐。
少年穿着一袭尺寸略大的不合身衣袍,眼中带着防备,深吸一口气后上前一笔一划地签下自己的姓名。
谢洵在他身上看到一种局促和欲望。
他对旁人的情绪变动一向敏锐且准确,甚至达到了一种近乎妖邪的诡异程度。
谢洵可以肯定,而先前过来落笔的士子中并无一人有这样极端的变化。
于是便下意识对这少年多了几分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