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祖国的大后方,养着所有的城镇人民。
他们把这种感触也写进了自己的文章里面。
王继堂把他们写的收上来仔细看了看,越看越高兴。
这一次下乡的实践工作无疑是成功的,文章很感人,很真实。
交的画报也很出色,特别是沈静瑶画的这几篇。
那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王继堂把他们写的文章都交上去了,画报交沈静瑶画的还有另外两幅。
让领导去选择吧。
没过几天就出结果了,他们写的文章每人选了一篇登上了县里的报纸。
还有沈静瑶的三张画报也登上去了,公社的公告栏上也贴了上去。
王继堂把报纸还有给他们的奖励带了回来。
沈静瑶的奖励是两个搪瓷杯和一些票据,其他人的是一个搪瓷杯和票据。
做出来成果得到认可,沈静瑶非常的开心。
下班回家的时候她带了几份报纸和得到的奖励回了家。
晚上,周慕言下工回到家里。
就看见自己的小妻子手里拿着一份报纸站在门口等他。
周慕言笑着走上前,“我回来了。”
“当当当!”
沈静瑶把手里的报纸摊开,刚好是她那一面的报道。
眼睛里盛着星光:“阿言你看,我写的文章和画的画登上报纸了。”
周慕言双手接过报纸看了看,作者沈静瑶的名字赫然在列。
他把沈静瑶拦腰抱起,狠狠亲了她一口,“老婆,你真棒。”
沈静瑶搂着他的脖子,呵呵笑着。
欢声笑语充斥着这个小院。
沈静瑶第二天情绪就已经平复好多了,她去上班了。
周慕言却暗戳戳地带了一份报纸去地里,放在兜里。
休息的时候,他就把这份报纸拿出来看。
徐爱民坐在周慕言身边,一脸的莫名其妙。
“言哥,你咋回事,咋还带了报纸来,这玩意儿有啥看头啊。”
周慕言一个眼神都没有给他,淡淡说道:“你不懂。”
徐爱民挠了挠头,“言哥,我没有读过啥书,你就给我讲讲呗。”
徐爱民读书的时候成绩奇差,翠花婶子拿着藤条在村里追着他打。
但他就是学不进去,勉强拿了一个小学毕业证就没有继续读书了。
周慕言继续看着报纸,随口道:“也没啥,就是瑶瑶写的文章上了报纸,他们科室还给她发了奖励。”
徐爱民不淡定了,声音都比平常提高很多分贝,“啥,嫂子写的文章上报纸了,那也太厉害了。”
周围其他人也听见了,立马上前来围着周慕言。
“真的,沈知青的文章上报纸了?”
周慕言瞟了他们一眼,“我骗你们干啥,只要会认字的一看就知道了。”
其他人:“……”
关键就是他们不会认字啊,但是他们知道周慕言不是乱说的人。
他说是的就一定是的。
我的个乖乖,沈知青是吃啥长大的,咋那么厉害呢。
在农村人眼中上报纸这件事,太神圣了,跟祖坟冒青烟没有什么差别。
不负周慕言的期望,经过他们大力宣传,半个小时之后沈静瑶写的文章上了报纸这件事全村人都知道了。
上到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八个月的孩子全都知道了。
沈静瑶是周家村大队的媳妇,就是他们大队人,这件事是他们全村的荣耀。
知青点的知青也知道了。
林建军还在中午的时候特地来找了周慕言一趟。
“周同志,能不能把报纸借给我看看。”
周慕言十分大方地把昨天沈静瑶带回来的报纸给了他几份。
“谢谢。”
林建军边走边看,还感叹着,沈知青真是优秀啊,写的真好。
刘慧兰也来找了周慕言,把那报纸给她一份。
虽然她看不懂,但是不妨碍她拿着出去炫耀啊。
瑶瑶可是她儿媳妇儿,他们老周家娶到她真是烧高香了。
下午,沈静瑶骑着自行车回来。
村里的人个个看着她的眼神都充满了崇拜,还对着她竖大拇指。
“沈知青你真厉害,是我们周家村大队的骄傲。”
沈静瑶心里大概知道了怎么回事,她呵呵的都一一打招呼。
“过奖了,过奖了。”
晚上她跟周慕言说起这件事,“阿言,会不会太高调了?”
周慕言把她扣进怀里抱着,“没事,我老婆这么优秀,就是要让他们所有人都知道。”
一点都不高调,要是换做其他人,都恨不得敲锣打鼓了。
他只是稍微地宣传了一下。
第二天一大早,沈静瑶还没有去上班,刘慧兰就来了。
告诉她,晚上和周慕言去那边吃饭。
算是给她庆祝一下。
沈静瑶无奈,“娘,不用了,我们科室的人都上了报纸,也不是我一个,没有必要专门为我庆祝。”
刘慧兰不赞同,“这件事是你爹说的,他说了这是老周家的大喜事,你晚上和老三来就行了,别带啥东西。”
“那好吧,辛苦娘了。”拗不过,那就只有答应。
刘慧兰笑得十分灿烂,“这是大好事,娘不辛苦,多来几次都行。”
这几天她好好神气了一番,这都是瑶瑶给她长的面子。
她家老三眼光真好。
第191章 有新知青来
晚上吃饭的时候周有林特别高兴,还把上次剩的那一瓶酒拿出来,好好跟周慕言三兄弟喝了一杯。
还教育孙子孙女,让他们要跟三婶学习,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
沈静瑶适时在中间插了一句,她说了一些读书的重要性和好处。
远的不说,说近的,城里招工的时候首先看中就是学历,其次才是其他。
她也希望周家的孩子能够多读点书,以后高考恢复了,对他们来说就是唯一的出路。
周承南和周小静还没有正式去学校上学,还有点懵懂。
但是周承东今年已经十一岁了,半大小伙子了。
他现在已经读四年级了,明白上报纸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
他心里很激动,“爷,你放心我肯定好好学习,以后长大了像三婶那些,写的文章都上报纸。”
周有林很欣慰地看着大孙子,“好志气,这才是我们周家的好孩子。”
又看向两小的,“你们俩要跟着哥哥学习,知道吗?”
周承南和周小静都点头,“知道。”
徐秀娥很骄傲地看着自己的大儿子,儿子学习成绩不错,一定要让他一直读下去。
又温柔地看着女儿,等两年也要送女儿去学校读书认字。
徐秀娥没有出嫁之前,是有一点重男轻女的。
嫁到周家之后,刘慧兰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而且小姑子也在读书。
她的那点心理也就被淡化了,现在有了三弟妹的影响,重男轻女更是连影子都没有了。
谁说女孩子不需要读书认字的?
看三弟妹就是书读得多,现在吃上了商品粮,写的文章还上报纸了。
真是光宗耀祖啊。
有同样想法的还有顾云芝,准备明年就送儿子去读书,她知道自己是个农村妇女没有啥见识。
但是身边有一个大城市来的厉害弟妹,跟着她的轨迹走准没有错。
吃完饭回去。
沈静瑶和周慕言手牵着手。
沈静瑶突发奇想,娇声道:“老公,要是以后我们俩的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周慕言笑着捏了捏她的手指,“现在还没有宝宝呢,就开始担心了。”
“没有啦,就是晚上看到小东他们几个,突然想起来了。”
周慕言温声说着:“没事,我们的宝宝不需要他学习有多厉害,万一他有其他方面的爱好呢,只要三观正确就行。”
沈静瑶抱着他的手臂,轻轻摇晃,“你说的对,我是太局限了,小孩子有很多的闪光点,学习好只是其中一个。”
“嗯,对。”
周慕言没说的是,他和瑶瑶这么聪明,生下来的孩子肯定比他们俩更聪明,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
……
秋收快结束的时候,周家村大队又迎来了一批知青。
还是周有林带着周慕言去接的。
这次不是周慕言主动去的,而是周有林叫他去的。
这次来了有三男三女六位知青。
周慕言全程都只是坐在牛车上,没有看新来的知青一眼。
但是新来的知青们第一时间注意到了他,毕竟他的容貌气质摆在那里。
实在是跟他身上穿的破旧褂子不搭界。
不过看着他冷着一张脸,面无表情,肯定很不好接触。
下一秒,他们就看见周慕言从牛车上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