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韩铁柱刚叼到嘴上的香烟又拿下来:“啥意思,什么是搬迁?”
“搬迁?搬哪里去?”王红芬也问道。
珍珍也疑惑。
韩小四跟他们讲解道:“咱们村那片要建个基地,村子整个要搬走,具体搬去哪里,我暂时还不知道。”
即将搬迁的消息不用保密,他这次回来的任务之一就是配合当地部门搬迁工作。
珍珍了然,这不就是后世的拆迁嘛,就是不知道现在会怎么个拆法,不过韩小四也不知道,还要回去调查和开会讨论。
韩小四回家看了下爹娘,
第二天回到村上后,先到部队里报了道,
随后带着人和大队长核实登记了各家各户的情况,
和他记忆中的情况差不多,
有几家分家另外砌了房子。
拿着名单,他又走访了一圈村里。
意外碰到了他的老同学赵美娟。
“邵明!”
“你是美娟?!”韩小四惊喜地瞧着她。
美娟变了又没变。
头发剪成了齐耳的短发,脸上脱去儿时稚气,
双眼亮晶晶地盯着自己。
韩小四突然就爆红了脸,不敢跟她对视。
赵美娟也红着脸,她把脸侧的头发撇到耳后,声音闷闷地:“你是去当兵了吗?”
“嗯。”
赵美娟用脚在地上划着:“你还好吗?”
她幽怨地看着韩小四:“这么多年,你都不写信给我。”
她的日子不好过,父亲是地主,娘是小妾,
哥哥因为有留学经历,本来是要下放的,好在单位特殊,没有下放,仍然在单位里工作。
她在厂里当会计,现在的会计的工作被人顶了,
她到产线上当了一个普通工人。
就这还有人虎视眈眈地盯着她
她爹死了,
她娘和大娘还在村里,
这次赵家沟搬迁,
哥哥委托她全权负责这次的搬迁,
还带了哥哥的委托书。
小四低着头,看着她的脚,没有吱声。
他那会情况特殊,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不敢写信,怕耽误了美娟。
“你结婚了吗?”她问。
“没有。你呢?”
“也没有。”
赵家沟搬迁的章程出来了,
他们村统一搬到云海市的郊区,
离市区挺近的,
走路半小时。
现在那片还是荒摊。
种粮食的话不行,地太少,所以他们村改成了菜园队,以后只种菜。
其实地少后人是轻松点,收入肯定是下降了,
不过可以吃商品粮,村上人还是很高兴,这代表着他们也和城里人差不多了,虽然户口还是农村户口。
搬迁的话按照户来分地基,补贴钱和砖头水泥,房子自己找人盖。
韩铁柱的老宅后来一直是老二家在住,
韩铁柱和王红芬和珍珍三人的户口是迁出了,韩老大的户口迁出了,但是老婆秦桂香、女儿宝珠都还是村上人,小四和立平立安的户口在部队,小三的户口现在在东北。
他家情况比较特殊,村上其他人家除了地主家的儿子女儿两人都是考学考出去的,其他没有一个人是城里户口。
鉴于小四就管这个,其他的同事也没有为难他,
直接按照原村民的待遇来,给他也分了个地基。
“这不行。”韩小四拒绝了。
家里爹娘还大哥三哥,三家人的户口都不在本村,再拿搬迁盖房子的钱不大好,万一有人纠结起来,自己就得吃不了兜着走了。
“我爹娘的房子还在,就拿一户的搬迁费。三哥家,允许他们在村子里盖房,但是不给搬迁费,他们要是盖房子的话,就自己出钱。”
韩铁柱补充道:“我家老大户口在煤矿,可桂香户口在村上,可不能少了老大家的。”
开会的其他户主没意见,这个钱也不是村里出,虽然有些眼红他家好几个吃商品粮的,但碍于他儿子们都可有出息,
尤其小四还是管搬迁的干部,村人自然也卖韩铁柱一个面子。
不然少不得有人眼红搅合。
韩铁柱家趁机正式分了家,
给四个儿子一人占了一块宅基地,连着自己一共是五个宅基地。
小三和小四两人的房子要自己出钱盖。
“娘,为什么没有我的宅基地。”珍珍问。
“你以后要嫁去别人家,用不到宅基地了。”王红芬顺嘴说道。
“就算我嫁人,我也可以有宅基地啊。”
“咱们村上没这规矩啊。”韩铁柱挠头,为难。
村上默认的规矩,宅基地都是按照成家的儿子来的,并且是要分家的情况下,才会有单独的户口,单独的宅基地。
建国前和建国后,都没有分给女儿的地。
珍珍并不是想要这块地,就是觉得为什么别人都有她没有。
“我和你娘的这个宅基地就是你的。”韩铁柱不敢再去村委会提这个要求,本来自己还有老大老三,三户人家的户口都不在村上了,自己和大儿子家就算是不给搬迁费也符合规定。算起来自家是讨巧了。
“嗯,给你。”王红芬并不明白为什么珍珍会纠结于这块地。其实地不值钱,
盖房子村上同意就行,值钱的是水泥和砖,没有票砖厂可不会卖砖头给个人。
她对着在场的大儿子、二儿子、和小儿子说:“我们老两口的房子以后就是珍珍的。”
老二媳妇立马不肯:“从来都是儿子养老,家产也给儿子,从没听过给闺女的。”
“我说给珍珍就是珍珍。”王红芬才不睬老二媳妇,反正这些年早就和分家一样了,大家各过各的。
“我也会给爹娘养老的。”珍珍说。
我不要,给小妹。”小四说道。
小三在东北没回来。
韩老二拉了高翠喜一把,其他几个兄弟都没吱声,就自家媳妇开口,敢情要是房子要来了,还得分四份,要不来他们也没损失,媳妇也太傻了。
韩老大也有些不满,可他也看不上村里的地:“爹,村上的房子我不想盖,据说矿上以后有集资盖房,这钱我留着以后买楼房用。”
王红芬说:“唉!其实楼房住着也没那么方便,还是村上的房子好,又大又敞亮。”
吃啥别人也看不到,每家离得远远的,肉味飘不过去。
筒子楼里就是隔壁放个屁这边都能听见,水龙头的水细细的一股,她都习惯在家的时候把水龙头开了接水到大缸里,不然用水高峰期的时候能急死人。
要不是闺女给弄了卫生间啥的,真不如村上住的痛快。
老大夫妻不这样想,韩铁柱无法:“那你手里的砖头水泥票转给小四吧,不然到矿上你也用不了。”
拆迁这事算是定下了。
第76章 盖房
韩老二回家后埋怨着高翠喜:“我就说咱们另外起个窝棚烧饭, 你偏要用爹娘的,这下好了,少了一间房, 这怎么够住嘛!”
别家的杂物房可能只有一面带着砖头,还有大队部的牲畜棚,只垒了一半的砖, 都按照整间瓦房算。可以拿到一间的瓦房材料和补贴款。
就算不是砖瓦的, 就是一个窝棚, 都给你折算成材料或者钱。
自家弟弟又是管搬迁的, 完全可以把自家的窝棚算砖瓦房。
这真吃了一个大亏了。
爹娘大哥们搬走几年,自己是一点房子都没置办。
高翠喜怒道:“我哪儿知道要搬迁啊,再说了, 这十里八乡的, 你听过搬迁没?”
韩老二说:“建国眼看着就能说媳妇了,建设没两年也能说了,这房子最少要盖三间。”
盖一间砖瓦房四五百来块总归是要的,自己两个儿子, 以后结婚成家怎么办,
钱的话这几年攒了一些, 就是有钱砖票难买。
“我们用旧房子的砖头盖房不就好了。”高翠喜灵机一动, 想到老房子足足七八间的, 拆下来的砖头除去损坏的, 应该能盖几间屋了。
韩老二眸光闪动, 这个主意好。
粮管所的宿舍楼里, 一家三口在说话, 其他孩子都跑出去玩去了。
“我们的房子还是要盖起来, 不盖的话, 指不定宅基地哪天被人给占去了。”
“是。”韩铁柱吸了口旱烟,喷出浓浓的烟味。
珍珍嫌弃地打开窗子。
“老二家的已经在盖了,我也没空去帮忙。”村上盖房子都会互相帮忙的,自己要是不去,到时候自家盖房子就得花钱请人,想到要多花人工费,韩铁柱又有些心疼。
老大家的砖票份额给了小四,小三现在还没份额:“我还是得去村上一趟,帮小三换点砖头。”小三来信说让自己帮他盖房子,盖好他就打申请,调回原籍。
韩铁柱有些上心。
“爹,你还是让大哥在村上盖房吧,大哥以后退休了回家也有个地方住,这里总归是他们的老家啊。”赵家沟村现在搬迁的村叫新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