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皇后薨逝,不久先帝就驾崩了,那里有这么巧的事?”
“元德帝本就驾崩得不明不白,如今顺宁帝也……执政的还都是长公主夫妇……真的很难不让人多想啊……”
“新君明明有亲姐姐,这皇帝为什么不让福安公主辅政,反而让长公主辅政?”
“听说长公主殿下在和沈不寒成亲之前,已经在河西和别人偷偷生了孩子,一直秘密养在河西……不会是想要狸猫换太子吧……”
“嘘……这可不兴乱说……不过……”
不过若不是提前生了孩子,沈不寒手中有恰有李琅月所需要的权力,李琅月一个尊贵的公主,怎么会委身一个阉人呢?
谣言越传越多,也越传越离谱,但根本堵不住。
就连在朝政大事上选择站在李琅月一边的宰相们也心生疑虑。
******
李进甫的私宅中,宰相们皆忧心惴惴。
但凡李顺祯是一个两三岁的稚子幼童他们都认了,可李顺祯只是一个还不满周岁的婴儿。
最开始李琅月还会抱着李顺祯上朝听政,但小婴儿会突然间就放声大哭,吵得朝政无法继续,李琅月就只能让宫女把李顺祯先带下去。来回几次皆是如此,便只有李琅月一人垂帘听政。
自古国无长君,难以为继。更何况李琅月这个摄政公主,其实并不姓李。
她原本姓谢,西川叛臣谢延的谢。
而且,李琅月的丈夫,当朝的右相,还曾是宫中宦官。
不管从嫡庶礼法还是现实来考量,另立长君都更为合适。前朝便是因为皇帝过于年幼而亡于外戚和宦官之手,难道本朝也要重蹈覆辙了吗?
“不管怎么样,至少也该让福安公主辅政吧,李琅月……她姓谢啊!”
“开什么玩笑,别说福安公主以前就没处理过朝政,现在还大着个肚子身怀六甲的,怎么理政?”
李进甫在桌前绕了一圈又一圈,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
李进甫总觉得他这辈子,也算是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了,但现下这种局面也让他迷茫二无所适从。
先帝遗诏已下,如果筹谋另立新君,那也是谋反;可如果李琅月当真存了不臣之心,李氏江山旁落外姓之手,那才真是宗庙社稷毁于一旦,他们这些承蒙大昭历代皇恩的臣子,有何颜面见大昭历代皇帝?
李进甫觉得经历了这么多事,他应该要相信李琅月的为人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他也怕知人知面不知心。
李琅月到底是周公还是王莽,关键就在先帝是怎么驾崩的?怎么好端端的人就没了呢?
先帝因皇后薨逝,悲伤欲绝而崩,这个理由实在说服不了李进甫。
元德帝服食丹药过量人所共知,顺宁帝又是因为什么?
李进甫最终还是做出了一个决定。
******
李进甫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壮着胆子带着宰相们进宫,进宫前他交代众人。
“如果李琅月心虚,她必然会将我等除之后快。届时诸君可将罪责全推我一人头上,假意臣服李琅月,再暗中向齐王殿下投诚。”
“若她问心无愧,自然也不会把我们怎么样,也还请诸君竭力辅佐长公主和小陛下,再莫轻信坊间传言。”
李进甫做好了豁出去的准备,以他的项上人头做赌注,赌大昭帝国的未来。
李进甫选定入宫的这一天,沈不寒和崔佑虔都在京郊大营练兵,宫中只有李琅月和李顺懿。
小皇帝哭闹不止,李琅月和李顺懿轮流哄着,刚把人哄睡,李进甫等人便来了。
“先帝是如何驾崩的,还请长公主殿下给臣等一个解释!”
“先帝曾遇刺受旧伤,先皇后未育陛下之时,先帝为防诸君再议扩充后宫、广延子嗣,故隐匿不发。先皇后薨逝后,陛下伤心过度,引起旧伤复发,这才不幸殡天。”
“是什么样的旧伤,是哪里的刺客?还请长公主殿下务必言明!”
李宣的旧伤和刺客牵扯到崔氏,不能为百官所知。李琅月只能道:“先帝遇刺时,本宫尚在西戎,对此事不甚明了。先帝连福安公主都瞒着,更未曾与本宫提及其中细节。”
“是的,本宫作证,本宫也是后来才知道父皇的遇刺受伤,但父皇也不肯告诉本宫其中实情。”
这样的说辞……真的很难说服李进甫。
李进甫跪在丹墀前:“先帝崩逝,新君年幼,坊间流言四起,若长公主不明实情,也请下令彻查,否则难以服众!难以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查什么?怎么查?这根本就不能查!
“先帝驾崩前嘱托过本宫,此事不可喧哗,以防刺客见行刺容易,有机可乘,伺机对新君下手。还请诸位宰相见谅。”
李进甫依旧像块冥顽不化的硬石头:“还请长公主殿下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事已至此,李琅月也猜到李进甫和他身后诸人对李宣之死心存疑虑。别说是他们,就是李琅月本人也觉得有些蹊跷。
师娘也是因师父之死抑郁而终的,但当时她和沈不寒都已成年,无需师娘相护,师娘甚至一直觉得是自己拖了他们的后腿,这才了无生念撒手人寰。
可李宣不一样,李顺祯还这么小,李顺懿还怀着孩子,李穆对帝位一直虎视眈眈,这种情况下,李宣怎么舍得自绝生路呢?
然而连全天下医术最高明的辛院正都李宣当时的病症束手无策,李琅月也只能将李宣的崩逝归于一个“情”字。
人与人毕竟是不一样的。对于李琅月而言,斯人已逝,不管是为死去的还是活着的人,都应该更加努力地活着。
但可能对师娘或者李宣来说,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日死,生同衾,死同穴,方为情之至。
但很显然,李进甫这些政治场上久经历练的老手,也不相信李宣为情而死之托词。
李琅月正欲安抚李进甫等人的情绪,门外却突然闯入一人。
“我知道陛下为何会有旧伤,知道刺客是谁!”
这个声音苍老却声如洪钟,瞬间吸引了所有人。
“刺客是崔氏的死士!是为了替淑妃娘娘报仇!”
“辛院正!”
李琅月和李顺懿都不敢置信地望向突然闯入殿中的辛院正,随后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茫然。
崔氏死士刺君为淑妃报仇一事,辛院正是怎么知道的?
第117章 百草枯
在李琅月和李顺懿都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辛院正已经继续扬声道:
“李宣之死与长公主殿下无关!是我为替淑妃报仇,毒杀的李宣!”
“什么!”
“什么!”
“什么!”
在场所有人都惊愕不已,李顺懿托着肚子,摇摇晃晃地向前走了两步:“院正,你……你在说什么?”
李顺懿的脚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虚浮,声音在不停地发抖。辛院正说,是他……杀了父皇?
“辛院正,你在胡说一些什么!”李琅月赶紧扶住了李顺懿,她的脑子也被辛院正突如其来的一番话搅成了一坨糨糊。
“长公主殿下,请让辛院正说下去!”李进甫瞬间瞳孔紧缩,厉声喝道。
“去年,公主前往西戎之时,崔氏死士用毒伤李宣,是我的授意。那毒是我亲手研制的,不会立刻让李宣毙命,但会侵入肺腑,难以根治。”
“我在皇后的汤药中,加了对皇后无害,但会加重李宣所中之毒,李宣为皇后亲尝汤药,故而会在皇后薨逝后不久便药石罔效地死去。”
辛院正说这番话时眼神冷酷,完全不是李琅月和李顺懿印象中救人无数、和蔼可亲的辛院正。
李琅月从未想过,一向妙手回春的辛院正会用他那双治病救人的手杀人,而且杀的还是李宣。
“为什么!辛院正你告诉我为什么!”
饶是李琅月平时再如何冷静理智,此刻也已经无法思考。
“因为李宣杀了淑妃娘娘!杀人偿命!这是报应!他必须付出代价!”辛院正双目赤红,声嘶力竭地嘶吼着。
顺宁帝杀了元德帝的崔淑妃,一向与李琅月交好的辛院正杀了顺宁帝,而顺宁帝的女儿福安公主又嫁给了崔淑妃的侄子崔佑虔……
那些游刃有余的三朝老臣,此时也混沌成了一团乱麻。
“臣李进甫恳请长公主殿下三司会审!”
辛院正说这番话时,宰相全部在场,事情闹到这个地步,要么三司会审,要么把在场的宰相都杀了……
李琅月最终还是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准……三司会审……”
******
三司会审的结果清楚明了,辛院正既已决定在众宰相跟前道出实情,就不打算藏着掖着,对如何毒杀李宣的过程供认不讳。
“辛连岐,本官问你,你早已谋划毒杀先帝,为何现在突然自首,是何目的?”刑部尚书李宗源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