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这描述也太笼统模糊了吧?而且就这样,我二舅三舅就被那些举子拳打脚踢死了?死的也太憋屈太无语了吧!不说两个舅舅肯定没作弊,没有证据就能直接将人这样打死吗?!】
江遐年感觉这个世界的恶意真是无处不在,两个舅舅不因为大火而一死一重伤,就要被那些疯狂的举子们围殴死,死的原因还是莫须有的罪名,太冤屈了。
乔氏也揪紧了一颗心,都是读书人,本应该是同朝为官的人,怎么会如此下得去狠手?!两个弟弟本就一肚子冤屈,结果又被那些人那么泼脏水围殴,死之前肯定憋屈极了!
想到这些,乔氏就心痛得不行,忍不住流出眼泪来。
江遐年注意到她突然用帕子擦眼睛,忙关心道:“娘,你怎么了?”
乔氏调整情绪后,掩饰道:“没什么,可能是炭灰飞进眼睛里了,所以擦擦眼睛。”
江遐年有些狐疑,这上好的银霜炭,号称无灰无尘,难道也有细小的烟灰飞出来了?
于是,江遐年主动给乔氏吹了吹灰,见乔氏很快恢复如常,江遐年就没多想了。
系统里的资料,到两个舅舅被举子们围殴死时戛然而止,对于第二场考试的结局,以及太子如何处理这件事的,都没有说。
江遐年有些无语,多给点消息,说不定能推测出一些真相呢!
两个舅舅死的太冤枉了,江遐年决心想办法给他们改改命。
她不敢想,如果两个舅舅真那么死了,外公外婆会有多伤心,她娘会有多伤心,乔家简直是天塌了。
算算时间,离春闱会试还有一些时间,应该来得及找小十二。
而乔氏这边,她将听到的更详细的消息,交给了江玉成后,侯府这边也很快和太子通了气。
眼下,朝廷正为来年的春闱紧张准备着,听说这次的试题,竟然会和云开书院的试题撞上,被有心人利用扩大成了舞弊案,太子就十分重视。
这是他监国以来第一次要办的大事,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从透露的信息来看,太子第一直觉就是,郑首辅那一伙人,又坐不住了。
想想也是,考进士、选拔官员这么大的事,他们不掺和一脚才奇怪了。
相对于江遐年和乔氏最关注的是,乔家两个舅舅的安危,太子想的更多的,是幕后之人的目的。
那个敲登闻鼓的举子,定不是普通举子,应该是早就安排好的,不然不会一出考场就发现,云开书院做过同样的题。
而且敲登闻鼓,是非常需要底气和依仗才做得出的事,没有人安排指点,一般举子都全心在自己的答卷和前程上,一下子还想不到敲登闻鼓,直接把事情闹到最大的地步。
难道,郑首辅他们目的是想破坏会试?
想到这里,太子摇了摇头,破坏会试,对郑首辅那种人来说,就是出工出力没收益的事,是他那种精于算计得失的人,不会愿意做的。
太子的视线,移到了那戛然而止的两人之死上,很快提笔写下:二次考试结果如何?云开书院学子中进士的人数?顿了一会儿后,又补充道:白桐书院中进士人数?
白桐书院和云开书院,是兴国并称第一的书院,虽位于一南一北,但两方人马的比斗就没有停止过,因为一方代表的是已经有了世交交情的权贵,另一方代表的,更多是出身一般的读书人和官员。
云开书院被牵扯进舞弊案,白桐书院的人没出来写诗嘲讽吗?没有趁机踩着云开书院来宣扬他们自己吗?这不符合白桐书院学子的行事风格啊!
-----------------------
作者有话说:[让我康康][让我康康][让我康康]
第138章 好多隐情!
太子将心中的疑问都整理出来后,就立马派人,秘密去江陵打探云开书院的真题。
如今,负责出会试考题的官员们,还没有将考题完全定下来。若云开书院在这个时间,就已经出了真题,那说明云开书院是清白的,背后确实是有人想借此生事。
同时,太子又安排人去打探郑首辅和安国伯等人的动向,若此事真是他们安排,那必然有所动静和痕迹。
乔氏那边,也没急着将此事告诉乔家,一个是怕吓到年事已高的乔老爷子和乔老夫人,另一个也是怕影响到两个弟弟备考的心情。
谁能在自己可能会死的事面前,能保持镇定和淡定呢?
侯府这边,也派人去查郑首辅和安国伯去了。郑首辅依旧像以前一样,一动不动像王八,安国伯倒是比那安静的几个月里,显得活跃了不少,又开始拉着一些官员们吃酒玩乐了。
这个倒也正常,年前年后就是社交的黄金时间嘛。
乔氏心中焦急,日日都要问一问进展,只是事情还未发生,没有具体的动向可查,只能捕风捉影,进展却并不大。
江玉成也只能安慰乔氏道:“这消息已经传给太子,太子定会一样十分上心,不会让任何人破坏会试的。”
乔氏点头,心中明白这个道理,只是还是忍不住会担忧。
江遐年这边,她也如愿见到了小十二,然后让小十二将消息传递给了太子。
相对于乔氏,江遐年在传消息给太子后,就安心多了,她对太子的能力格外信任,现在已经提前预告了消息,太子肯定能处理好的e
太子的人速度也极快,在江遐年传递了消息几日后,就收到了前去江陵的人带来的消息,云开书院年末确实出了一套真题集,而且只来得及在江陵一带的书铺中贩售。这套真题集要传播到兴国各地,最快也需要半年的时间了。
太子翻阅了一番真题集,集子中的选题确实十分经典,很契合这一两年里,朝中发生的大事,以及一些举措。白马寺一案、剿匪、私盐案、私矿案等,都有所涉及,可见云开书院虽不在福京,却对朝廷的动向是十分关注的。
花了半天的时间,太子翻阅完集子后,趁着晚膳时分去找皇后。
皇后见太子到来,亦颇为欣喜,道:“煜儿来了!我本以为,这年末的时候前朝忙碌,你没有空闲来与我一道用膳了。”
太子行礼后,有些羞愧道:“确实是有事了,才分出闲来找母后的。”
皇后并不意外,道:“身担监国之责,你带着目的来见我,也正常。”
待晚膳上来后,母子二人入座,将宫人们都遣了下去,两人像寻常人家的母子一般,坐在一起用膳。
闲话了一会儿朝中之事后,太子问道:“娘,父皇还有再起来的可能吗?”
监国几个月,虽然比之前要累一些,但太子感觉舒心极了,矫正了朝中一些从前看得见,却不能碰的弊病,朝臣们也不像从前那般懈怠了,上值不敢迟到早退,更不敢缺席了。
皇后反问道:“你的意思是?”
太子想了想,还是将会试会被人搞出所谓的舞弊案的事说了一遍。
“娘,此次会试,关系到咱们兴国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将来,郑首辅和安国伯搞这么一出,虽目的并不十分明确,但想要毁我兴国根基是必然。既然他们要出招,我便不能躲过去,我想要反过来,将此次危机化作我们的良机。”
皇后明白了他的意思:“你是想,借此次会试完成朝中的官员任免,但你担心,你费心费力干完以后,待你父皇重新掌权,又把你的心血毁掉?”
太子点头。
皇后笑了笑,道:“煜儿你无须担心,若你不想这大权回到你父皇手里,那就会永远在你手里。”
太子明白了皇后的意思,心中的想法顿时坚定了起来,忙起身要行礼,被皇后摁住了:“诶!好不容易安安生生陪我用一顿膳,不要搞这些虚礼。”
太子从善如流地应道:“好的,娘。”
对于太子要怎么做,皇后并没有过问,转而说起了今年宫宴的一些安排。
听皇后说,要请郑首辅也来,太子就忍不住有些紧张:“郑首辅肯定会想办法与父皇说话,到时候怕是……”
不怕皇帝能见人,就怕皇帝能说话,万一皇帝吐露了不符合他们利益的意思……
皇后道:“此事我有计较,煜儿你不用担心。”
听皇后这么说,太子便不再多说了,后宫是他母后的主场,他战斗的地方在前朝,这里的事,就交给他母后好了。
这一次的新年,不像去年一般,被白马寺大案的阴云笼罩着,大家都显得喜气许多。
当然,除了劳累得像孙子似的大臣们,今年真是被当驴使了。
太子还比皇帝要精明和仔细太多,往年可以糊弄过去的总结和来年安排,今年是被打回来好几次。
其中,被抓得最狠的,就是安国伯。
安国伯怀疑太子是在公报私仇,但太子并不觉得,因为他这是在公报公仇。他与安国伯没多少私人恩怨,全是政斗和朝堂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