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会儿薛明照去吴家把驴车借来,几人合力将两大麻袋碾好的大米搬上驴车,又将狐皮、地契、户籍文书收进包袱。
一家人浩浩荡荡落锁出门,自打云婵嫁进门这是第一次全家进城。
车上装了粮食便坐不了两个人了,大家伙慢悠悠跟着驴车一起走。云婵走在薛明照后面,伸手摸了摸吴家这头老驴,这驴也有名字,叫老黑。
“吴家不用去缴税吗?怎么还把老黑借给我们啦。”云婵好奇道。
薛老汉拍拍老黑的后背解释道:“缴税不着急,只要在十月里缴上就行,吴家可以错开时间。”
“这驴是前两年吴老爷子还在时买的,谁家有个事儿需要用车时就去吴家借,也不白用,三两个鸡蛋,一碗米面,用完喂好草料还回去就成,也算是她家一门营生。”
云婵点点头,紧接着又追问道:“爹,那一头驴子得多少钱?”
借人家的总不如自家有更方便,比如之前金家小孩溺水,非得跑到村为吴家借车,蛮麻烦。
薛老汉摸摸下巴,犹豫道:“成年的约莫要五两吧,驴崽子也得要二两。”
接着他喃喃自语道:“好像咱家现在也能买得起了,熬两个月糖就能攒出个驴子来,到时候犁地进城都方便。”
王香月听着老伴的话使劲儿点点头。
“要是有驴子帮忙犁地那可省劲儿,每次春种秋收之后,我那老腰都累得直不起来,到底是上年岁了,不比年轻时候了哟。”
前头牵着缰绳的薛明照接话道。
“再有一个来月就入冬了,要忙的事儿很多,没空给那驴子备草料,冬天没活儿就是白养着。”
“等开春了,春种之前去买一头。”
身后三人都没意见。
“行。”
几人步子不慢,不到半个时辰就到了城门口,今日进城缴税的人不少,有赶驴车的,有挑担子的,排成一条龙等着进城。
大概是今日几乎所有人都带着粮,门口差吏草草翻看过车板上的麻袋,挥挥手便让他们进城了,没查薛明照背着的包袱,倒是少缴了笔过税。
几人拐到衙门处准备交完税再去采买。
第27章 缴税
薛家四口赶着驴车走到县衙门前时, 那里已经排上了长队。
衙署青灰色瓦檐下支着个小摊子,每户人家缴完粮后便到那领走一张盖着红印的薄纸,云婵悄悄探头看去, 好像是完税凭证, 她记得这在大燕朝叫做‘串票’。
薛老汉让先他们在空地排队,自己则走上前去找到一个差吏, 将他请到角落里, 赔着笑脸点头哈腰塞给对方一把铜板,然后才回到队伍里。
云婵见状, 伸手扯扯薛明照衣角,附耳过去小声问道:“爹爹为何要给他塞钱?”
男人摇摇头不说话,用眼神示意她往前看。
差吏们用来称粮的物件是个四方木斗,一斗十二斤。
只见那持斗的差吏从麻袋里舀出满满一斗冒着尖的稻米,反手扬进旁边的斗车中, 高声唱道。
“一斗!”
云婵檀口微张, 满目愕然,瞬间明白了:“这样一斗哪止十二斤!”
很快, 排到薛家时,薛老汉将户籍和地契一并交给差吏,便听差吏唱道。
“昌义村薛大福, 需缴粮四斗。”
接着方才收了薛老汉铜板的褐衣小吏走上前, 对着持斗的胖差吏耳语几句。
那胖差吏打眼扫了薛老汉一眼, 点点头,伸手进麻袋里舀米, 在收手之时, 腕子一晃,将那冒尖的部分又晃回了米袋。
“一斗!”
身后众人看得清楚, 但无一人敢多言。
舀走四斗后的米袋只剩薄薄一层,薛明照拢好袋子将驴车牵到一旁,薛老汉去领完串票,今年的税就交完了。
此时薛明照才压低声道:“若不是爹爹和那差吏是远房表亲,就算塞铜板都不见得好使。”
云婵轻叹,今年受了雨灾朝廷不但没下令减税,收粮时还如此黑心,真叫百姓勒紧裤腰带过活?
“朝廷就一点都不管么?”
男人嗤笑一声:“朝廷知不知道都两说呢,听闻咱们县太爷明年任期将满就要走了,多吞两口都来不及,哪能指望他做事。”
向来酒楼茶馆中消息最灵通,他来往久了对于这些也有所耳闻。
云婵抿紧嘴角,瞅着驴车上的麻袋不再说话。
薛家二老对这事儿早就见怪不怪了,薛老汉领了票子回来还挺高兴,自家仓里还有余粮,缴粮时也没被为难,挺好,挺好!
他摸摸腰间颇有分量的钱袋,底气十足:“走,买东西去!”
薛老汉和王香月去添置油盐绣线之类的小物件,薛明照和云婵去卖狐皮,两拨人分头采买,到时候在街尾的布庄会合回家。
云婵随男人往街头走去,这时候才知道,就如她先前想的那般,这条买卖街上有两家布庄。
街头那家,绫罗绸缎、兽皮轻纱应有尽有,价格昂贵,街尾那家,主卖价格低廉的纯色棉麻。
薛明照平日卖东西的时候都找街头那家卖,买东西时则在街尾那买。
其实除了县城有布卖,从昌义村出去往东走还有一个集市,只不过那里只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清晨才开市,不如进县城采买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