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严老翁行的抱手礼,村长就明白了,这是江湖上的人。
“好,我知道了。”村长背着手,往前走,边走边说:“去村头吧,村头还有院子没有住人。”
走着走着,他停了下来,他又打量了众人一番,“你们人不少。”
袁婶子慢慢地赶着马车,笑着回他:“我们这是两家人。”她怕到时候给分到一个院子,不方便。
村长了然,“哦~好好好,刚巧那里还有两处院子,你们看着住吧。”
村里的房子大多都是一样的,泥土垒的矮矮的院墙,院子里有正房跟东西两个厢房,房子也都是泥土垒的,屋顶都是草编的。
泥墙上面露出一些麦秸秆,是用泥土掺了麦秸秆垒的墙。
房子建的都不是太高,不过能有个地方住,已经很好了。
村长将他们带到村南头,指着两个挨着的小院对他们说:“刚巧,这两处院子挨着,离村头的溪流近,打水,洗衣都方便。”
严老翁拱手向村长道谢,村长忙回礼,“老哥不用客气,咱们村……,以后你就知道了。”
村长这边说完,小猴子就恭敬地对严老翁说:“老人家,大当家在山上还等着你呢。”
严老翁他们的行李都在骡车上,马上什么都没有。
他们骑上马就能跟猴子走。
“你们先在家中收拾,我带着两个小子先上去看看。”严老翁笑着对袁婶子吩咐了一声。
“老爷子自忙去吧。”袁婶子回。
马氏跟香穗还有石头站在一旁,马氏面带微笑看向程乾,希望他跟着严老翁是对的。
村长跟严老翁又相互行了一礼,猴子就带着严老翁三人走了。
村长转过身说:“这两处院子都是一样的,你们看着确定下来各自的院子。有段时间没住人了,住进去前需得收拾收拾。若是忙不过来,我回去找几个女眷来帮帮你们。”
马氏跟袁婶子笑着说不用。
村长背着手,进了最边儿上的一家,他伸手将门推开,土坯建的房子,窗户门都小,大白天的里面也不是太亮。
马氏,袁婶子,香穗,跟石头都跟了进来。
袁婶子说:“这个院子挺好,我们就住外面这个院子吧。”
两家人就这么定下院子,随后村长问过了两家的情况,问完记住了才走。
走前还叮嘱,有事儿去他家中找他。
第70章 打扫
有了落脚的地方,村长一走,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打量起来。
这小院子,跟玉田县的小院布局差不多,就是大门是朝南开的,整个院子好像缩小了一些。
正房有三间,正中的堂屋里有个四方桌子,两个长条凳子。
两边的房间里都有张极其简单的架子床。
西厢房是灶房,东厢房有一间,里面放了张简单的架子床。
屋里除了床,什么都没有。
好简单啊,他们柳林村的家里还有一个五斗柜跟一个两开门的站柜呢。
香穗抿了抿嘴,好在灶房比较大,整理整理有地方生豆芽。
他们看的是严家,看完之后,袁婶子笑着说:“正房留给阿翁跟郎君住,我就住着东厢房里了。”
马氏说:“我们那边,我带着穗儿跟石头住正房吧,让阿乾住东厢房。”
“这样就很好。”袁婶子说着背着手又去看了一眼灶房,“好歹灶房里有口缸,不然吃水真不方便。”
“吃水去村口的溪水边提?”马氏微蹙眉头。
袁婶子接:“那村长是这样说的。”
“妹子,咱们什么都没有啊,水桶,扁担,都没有,哦,我看着院子里也没有扫帚,等一下打扫屋子都得去邻居家借。”
听马氏这样说,香穗抬头往西边看了看,李家庄的人家是一溜一溜的,他们这一溜儿大概有十几户人家。
不知道他们家的隔壁有没有人。
“穗儿,你回去咱们家看看,有没有扫帚,水桶扁担这些。”马氏使唤香穗回去看看。
“姐姐,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说着他们一行四人又来到了隔壁院子。
外面的院墙跟门,大概也就跟程乾差不多高,反正她娘跟袁婶子站在墙外面是看不到家里的。
若是程乾以后再长高一点儿,这个墙头就挡不住他的视线了。
他们进了家,首先就是去了灶房,只有一个水缸,连个锅都没有。
水桶扁担不用说,没有。
正房跟东厢房里有的东西都跟隔壁一样,若说那里不同,香穗发现,他家东厢房的床好像比隔壁宽一点儿。
看完之后,马氏跟袁婶子相视一笑。
真是家徒四壁。
“咱们去隔壁借用一下吧。”
袁婶子想,这村跟土匪寨子关系匪浅,村里人应该非常团结,和睦。
她说:“我去看看隔壁有人没有,有的话就借用一下。”
袁婶子去了隔壁,马氏还有香穗拉着石头站在门口看。
袁婶子敲了好久的门,才有人过来开门,白发花眼的老妪,眯着眼睛问袁婶子找谁?
“大娘,我是隔壁刚搬来的,想着打扫打扫房间,可是家里没有水桶,扁担这些东西,想来问问你就有没有?”
用眼睛看就知道,这婆婆眼花耳聋,袁婶子扯着喉咙将声音提到最高。
“啊?”老婆婆歪着头,她声音比原袁婶子还高。
袁婶子又将声音提高了一些,“你家有水桶扁担没有?”
老婆婆自说自话,“年纪大了,听不清了。”
吱呀~
老婆婆隔壁的院门打开了,走出来一位年轻的小妇人,看着不过二十出头。
她腼腆地问袁婶子:“你们是刚来的?”
哎呦,终于有个能正常沟通的,袁婶子笑了,因着她一张肉肉的圆脸,笑起来异常和蔼。
“对不住,吵到你了。我们是刚来的,村长领我们过来的,他刚走。我们准备趁着天上有日头,赶紧打扫打扫,晚上还要住呢,就是家里什么都没有。”
那年轻妇人也笑了,“余阿婆耳朵不好使,你来我家借吧。”
“唉好,那就多谢了。”袁婶子谢过那妇人,边比划边高声对余阿婆说:“阿婆呀,打扰你了,你先回去吧。”
余阿婆没有听太清楚,不过她看懂了袁婶子的比划,笑着指了指自己的耳朵,“老了,听不清。”
说着她随手关上了院门。
隔壁小妇人夫家姓夏,拿了家中的水桶跟扁担来。
人好像也很热情。
“村头有条小溪,村里人吃水都是去那里打,从柳树旁的小路就能过去了。”
夏娘子指着不远处的一棵柳树说。
袁婶子跟夏娘子道了谢。
邻里邻居的住着,总要认识一下。
趁着袁婶子还没走开,马氏忙带着香穗跟石头走了过去。
几人笑着就相互认识了。
“石头真乖,婶子家也有个弟弟,才三岁。”
夏娘子从袖口里拿出两个麦芽糖给了香穗跟石头一人一个。
香穗还有些怪不好意思的,她已经这么大了,夏娘子还当她是个孩子。
他们别了夏娘子,袁婶子自告奋勇去打水,马氏去骡车上找抹布。
跑路的时候,谁也不会带抹布呀,她就找了一件石头穿小了的里衣,拆了当抹布用。
袁婶子提着两桶水回来的时候,马氏已经拆出了几块小抹布。
她看到袁婶子回来,拿着抹布走了过去,“先从你家开始吧。”
从夏家门口一回来,香穗就将自己的那颗麦芽糖给了石头。
袁婶子提水回来了,她也跟着马氏去了严家,她帮着擦擦床,打扫能快一些。
三个人打扫果然很快,不过一个时辰,就将严家打扫好了。
接下来是程家。
他们家里人员特殊,马氏向村长报的是家主姓程。
骡车暂时拉去了严家,石头坐在大门口的门坎儿上吃糖。
香穗在屋里擦床,马氏跟袁婶子在洗灶房的大水缸。
家里来了人,屋中忙碌的几人没有看到。
“这缸以后盛水吃呢,得好好洗刷洗刷。”
“是的。”
接完话,袁婶子才反应过来,她抬头一看,夏娘子抱着个小娃站在灶房门口,石头站着人家旁边吃糖。
夏娘子怀里的娃,眼睛都要沾石头的糖上了。
马氏跟袁婶子都停了下来。
袁婶子笑着说:“夏娘子来了。”
马氏歉意的笑,“实在太乱,没法请娘子坐。”
“两位嫂子别客气,你们忙你们的,我突然想起来点儿事,过来跟你们再说说。水桶是家家必备的,少不了,你们要买水桶就去村里赵木匠家,他家里有水桶,还有扁担卖。”
袁婶子:“好嘞,真是多亏有你。”
后面,夏娘子又说了几句家常的话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