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季哦了一声,像是理解了,但又没完全理解。
“老师,你说我这次要是还考不中,娘子会不会把我给休了啊?”
公良缭瞠目结舌!
随后淡定的轻拍拍弟子天灵盖,“放心,盛国没有女子可以休弃丈夫的律法,你安心科考,旁的不要再想。”
刘季心中忽然生出一股庆幸。
幸好,幸好盛国没有女子休夫的律法!
公良缭见弟子安下心来,暗暗长舒了一口气。
其实他还有一句话没说。
那就是——于瑶娘而言,她若要走,盛国律法所谓休夫休妻,对她毫无意义。
她不是一个会被规矩礼教束缚的人。
不过大考在即,这般动摇军心的话,公良缭可不会说出来。
秦瑶回到家中,阿旺已经下地,李氏也提着脏衣裳去河边浆洗去了。
突如其来的寂寥,让她有些不适。
不过很快,刘老汉的到来打破了这份莫名寂寥。
“老三走了?”刘老汉问。
秦瑶应着:“我刚把他们送到下河村回来。”
让他堂屋里坐,倒了杯茶过来,又添了一盘今早烤的果酱酥饼,让刘老汉先吃,一会儿顺路拿些回老宅去。
刘老汉稀罕的拿起一块儿尝了尝,夸了声阿旺和李氏手艺好,便不舍得再多吃。
只端着茶,问秦瑶打算插秧了没有。
因着前两年夫妇俩种田不积极,给刘老汉整出阴影来了,不亲自过来问一句,他夜里都睡不着觉,做梦都是老三一家没种粮被饿死的画面。
直到秦瑶说了句家里粮仓充足,刚收了一百亩田地的租子呢,刘老汉这才突然想起来,老三家如今已不靠村里那十亩地吃粮。
“看我这记性,都忘了这茬。”刘老汉有点尴尬,忙端起茶杯喝茶。
秦瑶笑笑,等着刘老汉喝完茶水,商量了一下农忙后家里准备增建翻新的事。
刘老汉早说了,这事包在他身上,这次也是一样的说辞,
“我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找你几个堂叔伯来帮忙,顶多一个月就能把事情办妥,你照旧管饭就行。”
就冲着那锅里的肉汤,保管还有许多不请自来的帮手。
秦瑶觉得不给工钱不太好,人情难还,又给每个帮工加了五文一天的工钱。
刘老汉见秦瑶坚持,也没再说什么,只叮嘱她:“那你可别顿顿做肉汤了,弄点菜汤就成。”
老人穷怕了,也节省惯了,秦瑶不跟他犟,点点头说好。
两人谈妥,秦瑶送刘老汉回去,顺便去了趟村长家。
被刘老汉这么一提醒,她突然想起宋县令要带人进村参观的事,打算把这件事通知一下村里人。
可惜家里没铜锣,还得跑村长家里去借。
这一次,秦瑶从村长家借走铜锣离开时,村长又一次用先前那种复杂的可惜眼神看着她。
秦瑶实在不是能憋着的脾气,当场疑惑问了出来。
“村长,你老这么看着我,是有什么事不好说吗?”
村长心虚的忙摆手,“没事没事,你快去通知大家伙吧,也让大家伙有个准备。”
“这可是给咱们刘家村增光的大事,叫他们谁都不许给老子掉链子!”
下河村的村长听说了这事,都羡慕着呢。
可不是什么村子县令大人都会来的!
第452章 来了来了
询问被村长马虎过去,秦瑶也不好继续追问。
拿着铜锣,学着村长和刘琪往常的样子,一边敲锣一边在村里喊。
把初八分插秧苗,宋县令要带领其他村镇的人过来观摩学习的事通知下去。
全村喊下来,嗓子都沙哑了。
秦瑶心想着,她要是村长,肯定要让刘木匠造个大喇叭出来。
要不然三五不时的来这么一嗓子,迟早变成破锣嗓子。
宋县令要来的消息一放出去,整个刘家村都沸腾了。
原先各家都没那么讲究,现在一大早爬起来做卫生,擦窗户扫蛛网,堪比过年。
老宅张氏婆媳三个,还把自己过年穿的那身新衣从箱底翻出来,铺平挂在架子上垂放着,等褶皱顺了,当日便穿上这身下田去。
刘柏直说何氏疯了,谁家好人下田插秧穿新衣裳的!
何氏嘁他一声:“你懂什么!你管我要穿什么,说得好像你会洗衣裳似的!”
刘柏被呛得无话可说。
很快,约定的时间就到了。
虽然知道从县城到村里不可能那么早就到,但刘家村的村民们还是一大早就跟着村长族长来到村口伸长了脖子往那路上看。
农耕是大事,文具厂里也停了两天,留出足够人手让大家伙插秧。
厂里没事做,钱旺和殷乐这两个外来人也跟过来瞧热闹,顺便帮忙挂一挂秦瑶和刘大福拿来的横幅。
布料珍贵,横幅由秦瑶家友情提供,就挂在刘木匠家茶棚外面的晾衣杆上。
这位置既面朝进村大路,地势又高,保准来人一眼就能看到。
刘大福已经和刘木匠商量好了,今天来的人,就在他家茶棚里用饭。
食材由村里各家凑,有什么做什么,掌勺的人是刘大福家的女眷,余下村中各家谁有空,就过来帮忙。
挂好横幅,殷乐便留在刘木匠家帮忙打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