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还是崔锦芳会养,经常去搞一些中药材磨成粉拌在豆腐渣和麦麸里喂鸡,才把鸡养的健壮肯下蛋。
崔锦芳除了卖豆腐,也会宣传自家的鸡蛋和鸡。
有那家里来客人有喜事,不舍得杀生蛋的老母鸡,就会到崔锦芳家买一只公鸡,或者买点鸡蛋什么的。
吃豆渣的鸡生的蛋,蛋黄比别家蛋黄油多颜色深,蒸煮炒都更香。
这也是崔锦芳的底气。
养鸡谁家不会?
可架不住成活率低,生的蛋小,鸡鸭生病受惊吓就不生蛋等情况。
学历虽低,不代表没有文化。
经历了一世理论结合实践,论经验,谁也没有崔锦芳丰富。
崔锦芳在种植养殖上头,可以说比现有的专家还强些。
她是央视农业频道忠实粉丝,每期必看,还会拿着小本本记录重要方法,在某些方面比眼下畜牧站的兽医都强。
冬小麦收获之后,田地终于归各家。
崔锦芳不着急种植,先拿钱整地。
她花大价钱找人掏河床的淤泥堆在自家地里,既可以抬高地势,还可以给河道清淤。
河底的淤泥养分丰富,非常有利于蔬菜种植。
整完地,崔锦芳已经错过夏玉米种植,她也不着急。
不顾村里人探究的目光,她去买了油菜种子播下去。
这批油菜到了九月底就可以收获,籽可以榨油,根和杆儿都带油,可以磨碎了喂鸡,还可以烂在地里沤了肥田。
等到秋冬,就是她种植大棚的时候了。
村民把填饱肚子放在第一位,纷纷笑话崔锦芳,油菜籽又不能当饭吃。
他们还觉得粮食是捧着钱都买不到的,经济作物不能占用耕地。
崔锦芳知道包产到户,调动村民积极性后,政策清明,种子化肥农药等研发成果这几年会井喷式爆发,加上风调雨顺,上头对灌溉工程的重视和投入,以后基本不会出现靠天吃饭,每逢灾年就颗粒无收的状况。
恰恰相反,未来国家重视气象观察,不仅年年丰收,国家也会在粮油棉花等战略物资储备上做足功课,必然不会出现没打仗先冻死的悲剧。
国家还很年轻,很多事情总要经历挫折磨难,才会引以为戒,摸索出万无一失的道路。
有国家政策作为保障,崔锦芳决定做的毫无压力。
崔盼有也没有插嘴,他很容易满足,有活儿干,有的吃,日子有盼头就成。
随着天气一天天热,高考步步临近。
崔锦芳豆腐都磨的少,时常去县城给小民和小梅送吃的喝的。
小梅的房子崔锦芳也选好了,就在火车站附近的一进民房。
房主一家子跟随儿女工作调动,这里基本不会再回来,房子空着没人住,很快就会破败倒塌。
崔锦芳去看了几次,叫小梅花八百块钱买了下来。
前头可以做生意,后头可以住人,以后嫁人了,还可以隔开来出租。
小梅欢喜的很,有大姐保驾护航,她一直没有为钱发愁过,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认真专心,就顺利的走到如今。
大姐怕影响小民考试,也想小民考上之后,给她一个好听点的名头,索性等八月底再跟张超美谈婚事。
小梅和梅师傅全都答应。
崔锦民原本就苦夏,恰逢拔高了个头,整个人瘦的皮包骨头一样,要不是精神头好,眼睛锃亮,崔锦芳都要押着他去医院查查身体了。
亲自跑去监督几天,崔锦民吃的不老少,早上还起来边背书边跑步,睡得也好,崔锦芳才无奈接受孩子抽条的时候吃不胖这个事实。
崔锦芳最近已经不投稿,开始转向种植和养殖专栏。
她把分辨公鸡母鸡的小诀窍,家禽养殖消杀,喂养等知识点分成几期,给报社投稿。
确保投稿就能中,还能叫人记住她的名字。
对抗小范围里坏名声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大范围扬名。
原本关注小芳姑娘的文人们几次没见着小芳投稿,还写信去报社追问小芳姑娘的情况。
之后有人注意到小芳在农业专栏的稿子,忍不住发文感叹美人迟暮,沦于庸俗。
这批人当然逃不掉被正义人士痛批一顿。
你不庸俗,你喝露水活着?
你不庸俗,你别要稿费别吃鸡蛋!
更有文笔犀利的,指责这些人无病呻吟,好日子才过几天,居然有小资复苏的风向,吓的这些人纷纷闭嘴。
高亚楠写信把这事儿告诉崔锦芳,崔锦芳一笑而过。
普罗大众才是众生主导力量,她的经历让她不受圈子局限,轻易跳到农业圈,毫无压力。
锦民跟高亚楠的弟弟高亚洲的来信频繁。
高亚洲工作之后,参加单位内部提升学习,得到工农兵大学名额,已经特招到哈工大学,给崔锦民很多最新讯息,惹的崔锦民也把哈工当成唯一目标。
工农兵大学招生并没有因为高考恢复就戛然而止。
工农兵顾名思义就知道,不仅针对农民,更多的是现役军人和在岗工人。
像高亚洲还有大队长家崔保国这样在专业领域认真钻研的人,可以通过这个深造渠道,进一步学习更高深的专业知识,而不必囿于语文历史等其他科目的统筹。
这些崔锦芳不懂,也不乱给崔锦民主意。
第1139章 小芳-考上
黑色七月过去,崔锦民收拾了一麻袋的书扛回家。
除了看专业书,就是帮崔锦芳干活。
八月里,邮差一身绿色工作服,骑着绿色自行车,车身还用黄色油漆印刷着邮局的专属标志,后头驮着两只绿色帆布袋,里头塞的鼓鼓囊囊,一路摇着铃铛到了窑村大队。
村口喇叭里传来谢会计的声音,打开话筒照例是先吹一口气,紧接着才说正事儿。
“喂,全体村民请注意,全体村民请注意,请崔盼有家崔锦民到大队领取哈工大学录取通知书!”
消息一出,全村沸腾。
作为重视工业的北方,哈城在人们心里代表着军工机械,代表国之脊梁,是首都的卫士,是遥不可及,需要仰望着的存在。
原来他们这些泥腿子,只要认真读书就能打破隔阂跨越阶级。
十多年的读书无用论今日被打破。
崔老实家连婆娘都没有的,就靠两个毛丫头,居然供出一个大学生。
这可是十里八村头一份。
他们比崔老实家差哪儿了?
明明家里人口众多,劳动力更多,崔家是他们这些年想踩就能踩一脚的存在,怎么就没留意,叫那家的小崽子翻了浪?
说起崔锦民,在村里存在感低微的近乎没有,就连分地的时候都没出面。
众人仔细回忆,才想起来已经大半年没见着崔锦民,就算现在回来,也闷头不出来,在家干活,这些年几乎没见到他出来跟大小子们玩耍过。
有些对崔锦芳抱有善意的,觉得这一家子总算熬出头了。
还有的人家已经再次重新评估崔家姐妹,要从认识的人里给崔锦芳划拉一个夫婿出来,最好把崔锦民拉到自家阵营。
崔锦民的录取通知书仿佛一剂强心针,叫原本想让孩子回来种地或者出去打工的父母们又有了咬牙继续坚持的理由。
村里年轻人则是另一种感慨。
十几年了,终于给迷茫中的年轻人又点亮新一盏启明灯。
原来他们除了回家种地,几率极低的城里工厂招工,还可以有读书这条路走?!
就连在家种地的崔锦峰也忍不住幻想,要是当初他初中毕业没有听爹妈的,回家种地相亲,选择继续读高中,等可以考大学的机会来临时,是不是今天崔锦民的荣耀,早就落在他身上了?
他当年读书成绩也不错的,堂兄弟,能有多大差距?
他怎么就没坚持一下呢!
与旁人的复杂心情不同,石爱萍直白的在家骂骂咧咧,骂崔锦芳蠢,一个早晚出嫁的丫头,有劲不去婆家使,非要供个白眼狼崔锦民。
崔锦民以后分配工作,成为国家干部,跟她一个泥腿子崔锦芳有什么关系!
嫉妒归嫉妒,石爱萍的小心思一点也不阻碍崔锦芳的欢喜。
崔锦民拿了录取通知书回去,就风风火火的冲回家,难掩欢喜的跑到崔锦芳面前,‘噗通’跪下,一脑门子汗,脸红眼睛也红。
“大姐,我,我没有辜负你。”
崔锦芳也忍不住湿了眼眶,左右邻居和走得近的人家已经上门来凑热闹。
崔锦芳收拾心情,仰头让眼泪下去,换了笑脸,才又爽朗的看向自家弟弟,抬脚搭在崔锦民肩头用力,把他的跪姿踹成坐姿。
“滚犊子,寒窗苦读的是你,跟我有啥关系,要跪对着穿衣镜子跪你自个儿去,谢你自己没放弃,姐又不能代替你考试。”
崔锦民哭哭笑笑,上门来的也没有几个不识趣的,纷纷打趣崔锦民,借着玩笑的功夫,变着花样夸赞崔家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