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两人去县里时收到了林母寄回来的包裹,这次没有寄钱, 而是些夏天穿的衣服鞋子,有微蓁的也有祁昼的。
回到家,微蓁才发现底部还藏着本不薄不厚的杂志,里面夹着一封信,竟然是林桃给她的。
“微蓁妹妹,这本杂志里有我写的文章,之前只是尝试投稿,没想到真的会被录用,收到稿费后,我最想分享的人就是你。”
“我这人不算聪明,受教育程度也不高,平时虽然很喜欢看书,却不敢把自己想象成作者,那对我来说太过高远了。”
“我一直在想,我何德何能能跟那些才华横溢的创作者相提并论,他们那优美的句子和精巧的构思,是我怎样都学不来的,我应该放弃,至少我不会再苦恼了。”
“人总要跟不属于自己的一切说再见的。”
“我的人生就是相夫教子,这是我眼下能触摸到的东西,是我最终的归宿。但夜深人静时,我偶尔也会想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是找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让自己看起来有干劲,还是就这样日复一日的纠结下去。”
“过年那段时间,经常听到你跟干妈说起在阿木村的事,你明明才清醒两年,却已经完美的融入了环境,也许你会说,你有从前的记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我已经清醒的生活了二十多年,没有自己种过棉花,也不知道蓝莓和无花果该怎么养活,更遑论打农药和灌溉……这些你都一一经历,说起话来时,也是满满的笃定。”
“最为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要什么,不会让自己陷入情绪的困境中,你包容了我的存在,让我感动的同时,又觉得自己实在狭隘。”
“回到部队后,我尝试给出版社投稿,一次不行,我就重新修改投第二次……数次之后,终于有出版社愿意刊登我的文章,这对我来说是不小的收获。”
“我终于意识到,不管脑海里有多少幻想,如果不做出行动,那都是空想。”
“人总要为自己活几个瞬间。这些瞬间让我们获得蜕变,你对我来说就是其中一个瞬间。谢谢你。”
“愿我们都能在各自的生活中继续往前,有打破桎梏的勇气,也不惧怕沿途的风雨。向内求索,向外生长。”
“林桃留。”
微蓁看完信顿了几秒钟,再翻开那本杂志,见到林桃流畅优美的文字时,心中颇为动容。
她没想到会收到林桃的信,毕竟她们不算特别熟悉。
但在林桃的描述中,她好像带给了对方很多思考。
微蓁看完林桃的文稿后,把信和杂志都放在箱子里,好好的收起来。
她取出笔和纸郑重地给林桃回了信,她的变化是积极的,这让她为她感到高兴,祝愿她越来越好。
之后微蓁经常会收到林桃寄回来的东西,有信也有糕点和纪念品。
微蓁也会给她寄自己做的干菜和果酱。
一来二去,两人逐渐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七月初,棉农忙碌的季节又来了。
打完顶后,他们需要开始打缩节的农药,防止腋芽和枝尖生长,保持叶片高光合力,促进棉桃膨大。
之后更加注重水肥。
棉花施肥坚持“前轻中重后轻”的原则,所有水肥要在八月下旬前停止,否则后期棉花开不出来,影响收成。
这段时间,微蓁和祁昼每天都在地里忙活,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
偶尔赶场,也会多买点肉菜,晚上大吃一顿。
微蓁之前养回来的皮肤又黑了,只一双眼睛看起来神采奕奕。
“最晚明年我的野杜梨树就要嫁接了,”微蓁笑眯眯道:“我看它们最近长的还挺好。”
夏天是作物高速生长的时间,杜梨树是乔木,枝叶茂盛,生机勃勃。嫁接库市梨后兼容性比较好,再加上抗病虫害,结出来的水果品质上乘,可以卖到好价钱。
“明年找专门会嫁接的人过来,”祁昼思索片刻道:“他们做事比较稳妥。”
微蓁点了点头,“到时候我就在边上多看看,以后再种果树,我自己就可以嫁接。”
祁昼眼中划过一丝笑意,“那你可要认真学。”
七月中旬,气温越来越热,微蓁去张智杰的院子里摘了些早酥梨回来吃。
她早春种下的嫁接葡萄此时已经爬上了头顶的架子,给院子里留下一片凉爽的绿荫。
微蓁让祁昼帮忙打了张小桌子,偶尔会坐在下面乘凉。
此时藤蔓上已经结出了不少葡萄,豌豆大小,颜色还很青。
微蓁期待秋天赶紧来,她已经想好了,今年要做葡萄酒。
晚上祁昼过来吃饭时,问她要不要去河县采菌子。
河县最近下了几场雨,巴菇应该长出来了。
“真的吗?”微蓁有点惊喜,“我要去!”
祁昼颔首,“那你一会儿把杂物间的背篓腾出来。”
“好。”
微蓁以最快速度吃完饭,跑到杂物间找了三个背篓出来,野心勃勃道:“这次我们肯定满载而归。”
祁昼也不泼她冷水,让她自顾自高兴去。
天还没亮,两人就乘拖拉机离开。
去河县的路微蓁已经认得,一路上想着之前找到巴菇的地方,心想就算找不到菌子,也能抓点鱼回去。
来到胡杨林后,地上还残留着雨后的湿气,林中已经有几道身影了。
微蓁愣了一下,祁昼道:“我们去另外一边。”
河县胡杨林在周围颇有名气,遇到找蘑菇的人很正常。
两人拿着背篓走进胡杨林,绿荫下,微蓁在胡杨树下的沙地看到几朵黑褐色的影子,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拉着祁昼快步过去。
“比之前发现的要大很多。”微蓁小心翼翼地把蘑菇摘下来,放在垫了草叶的背篓里,再用草叶覆盖。
两人顺着一颗颗胡杨往里走,隔几米,就会发现巴菇,顿时沉浸在了收获的喜悦中。
没多久,两人就碰到了几个同样来采蘑菇的人,双方都没有开口打招呼,只是点头示意。
微蓁不喜欢人多的地方,和祁昼往更深处走去,一路遇到的胡杨树也越来越茂盛,空气更加清新。
巴菇依附胡杨而生,对地理要求比较苛刻,如果摘的多,还可以放到集市上卖。
微蓁想到在部队的林母和弟弟,打算晒干了给他们寄些过去。
两人一直找到了中午,身上的背篓都快装满了。
“真好。”微蓁找了个稍微干净的地方坐下来,眉眼弯弯道:“下午我们肯定能摘更多。”
祁昼看着她起皮的嘴角,眉头微蹙:“先喝点水。”
两人就着馕饼吃了午饭,继续埋头苦干。
太阳西斜,胡杨林的空气越来越干燥,沙地里长出来的蘑菇也渐渐萎顿。
两人不得不提前回到拖拉机前。
几个背篓加在一起,找了差不多上百斤,足够他们吃很长时间了。
微蓁跑到河边洗了洗手,发现那群找蘑菇的人也在附近,为首的人看到微蓁后笑着问:“你们收成怎么样?”
说话的是个寸头小伙子,皮肤黝黑,笑起来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看起来很质朴。
“你们呢,”微蓁没有立刻回答他,反问道:“是不是找了很多?”
“还行,”那人走过来,态度很热情,“巴菇在市场上收购价还不错,你们要是摘的多,可以卖给我们。”
“不卖。”还没等微蓁回话,祁昼便走了过来,站在微蓁身边道:“我们是摘回去自己吃,你找别人去吧。”
“真可惜,”那人有些失望,“城里那些有钱人指明要吃巴菇,听说对身体有好处。”
微蓁好奇道:“你们是卖给河县那边吗?”
“不是,”男人笑着说:“我们是北疆那边来的,巴菇生长条件特殊,特意过来碰碰运气。”
微蓁没去过北疆,但听说过那边的美名,忍不住道:“你们那边是不是有很大的草原,还有森林和湖泊?”
“你是说郊外?”那人笑道:“郊外环境确实好,有些地方比画里还漂亮,但我们住在城里,不能经常看到这样的风景。”
第63章 在九零吃软饭那些年
“不过你要是想来北疆玩, 我可以介绍人做你的向导,”那人笑着说:“北疆好看的地方太多了, 可以多花点时间玩。”
“谢谢你。”微蓁有点不好意思说:“我最近没时间过去。”
“没关系,我在宁市火车站附近开了家牛肉面馆,一出站就能看到,你要是想来宁市玩,随时来找我们。”
微蓁点了下头,九月要开始捡棉花,她暂时没有去北疆的计划。
两人又聊了几句,眼看天色不早, 便各自朝拖拉机走去。
“你想去北疆玩?”祁昼问道。
“想去,”微蓁道:“不是说北疆有天池和瀑布吗?我挺想看的。”
“最近去不成, 等冬天再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