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远挠了挠头,也跟了过去。
刘木匠家的猪圈收拾的很干净,母猪此刻正躺在地上给小猪仔喂奶。
小猪仔们排的整整齐齐,喝奶喝的非常用力。
薛宁数了数,还有六只小猪仔。
刘木匠说,“原本有十头的,村长跟队长家一家抱了两头回去,还剩六头,虽然是被挑剩下的,不过你别担心,这六头猪崽子个个都好,只要用心养,肯定养得壮。”
刘木匠指了指最左边的两头,“看到那两头没,吃的最凶的,你拿回去养肯定没问题。”
薛宁不懂得怎么看猪,刘木匠这人心眼实,信他总是没错的。
薛宁做决定也快,道,“那我就要那两头猪仔吧!不过我家里猪圈还没有围好,得再等几天我才能来抱猪回去养,刘叔,这两只猪你就帮我留着。”
刘木匠吸了吸手里的旱烟,道,“没事,你什么时候抱走都行,我帮你养着。”
薛宁感激道谢,“谢谢你了刘叔,多少钱刘叔,我现在就给你。”
“都是20块钱一只,两只40。”
这价格跟她预想的不错,刚好出来的时候带够了钱。
掏出三张大团结跟十张一块的递给刘木匠。
刘木匠正要接,就冷不丁的听到他三儿子讲,“爹,这两只猪都是被人挑剩下的,你不能都收20,得少收点,做生意要有诚意。”
刘木匠接钱的手停在那里,有些尴尬。
他的猪崽子长得都挺好的,都是20块钱一只,也没想过降价什么的。
今天他儿子这么讲,刘木匠觉得他儿子是在让他难堪,分明是想让他下不来台。
就算收多了私下讲再退点回去就好了嘛,怎么能当着客人的面说?
刘木匠看着糟心的儿子头就疼。
不过还是接过了钱,又退了2块钱回去。
“薛知青人挺好,又远道而来,小姑娘也不容易,就给你少两块。”
薛宁捏着手中的两块钱,还有些迷糊。
这刘明远跟刘木匠是父子关系吧!那为什么他们相处模式是这样的?
刘木匠将钱收进了口袋里,准备等会交给他媳妇,又问薛宁,“薛知青家里要围猪圈啊,就让我儿子去给你围,他反正放农忙假闲在家里没啥事,让他多锻炼锻炼。”
哼,敢拆我台,让你去抬石头累死你个臭小子。
薛宁略微沉思了会,围猪圈是个体力活,要是多几个人帮忙自然就快很多。
当即就答应了,“那就谢谢了,时间就定在这周的星期天吧!我想尽快将猪圈围好。”
村子里的规定是星期天可以不上工,她自然就有时间倒腾别的事了。
刘明远赶紧答应,“好,那天我一定早早去。”
刘明远心里一阵感动,突然就觉得他爹和蔼可亲了。
这明显是在给他牵线搭桥啊!
他爹对他果然还是好的。
薛宁办好了事情,跟三丫说了再见就离开了。
人走后,刘母走到刘明远身边,笑呵呵问道,“老三,觉得薛知青怎么样?”
刘明远脸上有羞涩之意,还是点了点头,“我觉得挺好的。”
“那你就加把劲,将这娇滴滴的小姑娘追到手,到时候再给娘生个大胖孙子,娘就享福了。”
刘明远更不好意思了。
刘木匠在一旁听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瞅了一眼自己傻儿子,啧啧两声,“都说了癞蛤蟆吃不上天鹅肉,你们怎么老是喜欢幻想。”
第64章 豆角焖饭
刘木匠又朝着他儿子跟媳妇泼了一瓢冷水,可真是透心凉。
刘母翻了个白眼,恨不得将自己男人胖揍一顿。
“你给我闭嘴,有你这么当老子的吗?你儿子可是工程师,全村人都知道他优秀,怎么到你这就成了癞蛤蟆了,就我三儿的长相,你看像癞蛤蟆吗?”
刘木匠吸了一口手中的旱烟,还真的仔细打量了一番刘明远。
诚恳点评,“不太像。”
刘母得意的哼了一声。
“不过也八九不离十。”刘木匠又补充。
刘明远:“…”这爹真不能要了,太扎心。
刘母气的脑瓜子都在冒青烟,一把抢过刘木匠手中的旱烟杆,手一抡,就将旱烟杆给扔到了房顶上,“我让你抽,让你说我儿子是癞蛤蟆,今晚不准吃饭。”
刘母骂完人气冲冲的进了厨房。
刘木匠就很郁闷,“我不过就说句实话而已,至于生那么大气。”
刘明远:“…”
“老三,你去帮我把烟杆拿下来。”刘木匠踮起脚看着房顶上的烟杆,在丈量距离。
他媳妇力气也太大了,扔那么老远。
刘明远哼了一声,要死不活的态度,“癞蛤蟆可爬不上那么高,你自个去拿吧!”带着对亲爹的怨气,就去找他娘了。
刘木匠:“…”
——
薛宁从刘木匠那里回来,在院子里转了一圈,欣赏她前几个月种下去的蔬菜。
黄瓜藤已经爬的老高了,绿叶之中一根根翠绿的黄瓜垂掉在瓜藤上,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十分可爱。
豆角也成熟了,在薛宁精心呵护之下,豆角长的又多又长。
不过种下去的胡萝卜还不能吃,现在的胡萝卜果实小,还得再等一个月才成熟。
薛宁检查蔬菜的同时又将地里长出的野草拔了拔,最后摘了一根黄瓜,一大把的豆角。
又走到种小葱的地方,拔了一把小葱。
她今晚准备做豆角焖面。
将摘好的蔬菜洗了干净拿回厨房。
豆角掐头去尾掰成5公分长短的样子。
小葱切沫,姜切沫,再拿出几个八角备用。
豆角焖面最灵魂的吃法就是要配五花肉。
薛宁家里刚好有一小块五花肉,直接将五花肉改刀成片。
这些配料准备好就可以和面做面条了。
醒发劲道的面团被薛宁来回摔打拉伸,很快一团面饼就成了细细长长的面条。
锅中烧油,放入五花肉煸香,再放入葱白沫,姜沫,八角一起翻炒。
翻炒均匀,加入酱油、盐、黄酒、胡椒粉、味精调味。
最后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将擀好的面条均匀铺在豆角上,盖上锅盖,焖熟即可。
薛宁又趁着这个时间做了盘凉拌黄花,黄瓜是她自己种的,施的也都是农家肥,要比那些化肥催生出来的黄瓜好吃很多。
薛宁记得再往后几十年,很多东西都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味道。
超市里买的黄瓜又长又直,没有黄瓜味。
鸡鸭鱼肉炖煮出来也没有那么好吃了,真的很难再吃到真正的绿色蔬菜。
锅中汩汩冒着热气,食物的香味越发的浓郁起来。
等到锅里的水收干,豆角焖面也就做好了。
揭开锅盖,面条已经煮的软烂。
锅底的豆角跟五花肉也被佐料入了味,肉香跟菜香完美混合在一起,香得人直流口水。
将面条跟锅底的菜搅拌均匀,再撒上葱花,就可以吃了。
盛出来满满的一大碗,面条裹上浓稠的酱色汤汁、豆角脆嫩,五花肉酥酥脆脆,一口下去,味蕾完全被满足到。
薛宁一时吃的尽兴,直接将豆角焖面吃了个光,连汤汁都不放过。
翌日。
薛宁上工的任务是搓玉米粒。
村里的玉米都收完了,剩下的就是将玉米粒给搓下来。
这个年代没有自动脱粒的机器,全得靠人工来。
现在大部分的做法就是用玉米冲子将玉米冲开一排,剩下的就能轻松用手掌将玉米粒搓下来。
一个两个玉米这样操作其实都无所谓,要是一整天都在用这种法子搓玉米,那手掌肯定得搓出一层皮啊。
薛宁在知道自己的任务是搓玉米粒后,果断的回了家拿了一双解放鞋出来。
到了搓玉米的晒场,村里大部分的人已经找好了位置在开始卖力干活了。
薛宁环视一圈,看到了赵小晴,走过去给了她一只解放鞋。
第65章 别在那里乱咬乱叫,听着让人晦气
赵小晴身边已经堆了一小堆的玉米了,看来这姑娘干活还挺卖力。
赵小晴不解的看着薛宁,“给我一只鞋干什么?”
薛宁将鞋放在她身边,得意的笑了笑。
“你跟着我做,保证你脱玉米粒的速度会快很多。”
薛宁找了一根高板凳过来,将高板凳放倒,解放鞋鞋底朝上穿进板凳腿上,人坐在板凳腿跟横着的板凳面交接处,就能拿起玉米在鞋底摩擦了。
解放鞋鞋底的凹凸形状很明显,可以非常有效的将玉米脱粒。
薛宁正准备试一试效果,对面一直在徒手剥玉米的薛小红冷不丁的嘲讽起来。
“你以为干活是在玩过家家呢,又是鞋子又是板凳的,你幼不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