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晚上回家也就不用再做饭了。
反正即便做饭,也是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糊糊。
牛棚里人的粮食一向很紧张,偶尔不吃也很正常。
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10来天,眼看到了秋收的日子,村村镇镇都忙碌了起来。
这一次可跟平时不同。
不仅是大人,就连老人孩子都齐齐上阵。
壮劳力们在地里收割往晒谷场里运,而老人孩子们则是负责看守以及脱粒。
这个时候可不像平时,做满10工分就没有工分了。
只要你还有力气,你就可以一直挣。
当然,林晚晚可不是为了工分不要命的人,跟以往一样,做完10个工分,她便提前下工。
因为跟村长和钱会计家的关系很好,所以也没人说什么。
村民们羡慕也没用,少一个人挣工分,他们就能多挣两个。
林晚晚看着大家用手剥玉米,便想着制作一台简易的脱粒机。
于是下午刚从地里回来,便借了钱会计家的自行车去了供销社。
最主要的目的是去拿信件,其次是给京市的几个朋友寄一点土特产。
把这段时间,在山里采的蘑菇以及熏制的腊肉,还有一些熏兔子和熏鸡之类的,分别给几个好友寄了一些过去。
就更不提松子和花生之类的了。
最后每人都寄了一大麻袋,同时也收到了好友的回信。
拿完信件又去了趟废品站,买了块铁皮和需要用到的材料。
简易脱粒机,构造十分简单,材料也好搞。
林晚晚一下就集齐了,然后买了两包烟,去修理站借了一下他们的切割机和电焊机。
花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制作出了一台小型的玉米脱粒机。
将小型玉米脱粒机往自行车上一捆,骑着车便回了家。
到家以后,林晚晚就拎着脱粒机去了打谷场。
“大家加油干,今年的荣誉集体先进大队必定是我们的。”
“你们两个聊什么呢?别人都在拼命,你们开小差,合适吗?”
“那边的也快点,磨洋工呢……”
“村长叔,你看我给你搞了什么回来!”刚一靠近,就听到了村长大嗓门的声音,正在指挥着乡亲们干活。
林晚晚这清脆的声音,在那暴怒的催促声当中显得尤其突兀。
村长第一时间就转过头来,看着林晚晚手里的东西,而周围的乡亲们也将目光聚集了过来。
“林知青,你这拎的是什么玩意儿?”
村长大致能猜测出这应该是一个机器,但具体是干什么的他就看不出来了。
“这是一个脱粒机,专门用来给玉米脱粒的。”
林晚晚说着,将玉米脱粒机拎到了玉米场上,然后将机器放到了平整的地上。
“婶子,麻烦你给我借个座。”
客气的跟旁边的婶子打了声招呼,借了把凳子过来。
有模有样的坐好以后,捡起地上的玉米,然后一手转动摇把,一手将玉米棒槌塞了进去。
“咔咔咔……”
一阵咔咔咔的声音以后,玉米粒和玉米棒子分开从另一头吐了出来。
“诶?”
“这玩意儿也太好使了吧,林知青,你是从哪里搞来的?”
还不等村长说话,被借板凳的婶子大声询问道。
这嗓门大的,将周围原本没关注这边的目光,也全部吸引了过来。
“这是我自己做的,可以快速脱粒,能替大家节省点力气,还提升了速度。”
第212章 七零知青有点拽二十二
“林知青,你让开我来试试!”
村长看着那个玉米脱粒机,又听说这玩意儿是林晚晚自己做的,他便更加手痒。
等林晚晚让出位置,他便迫不及待的坐在了林晚晚刚刚的位置,学着她之前的模样,有模有样的用起了脱粒机。
“林知青,你这东西弄得可真好使,一个机器能顶上好几个人工呢!”
村长连续打了十几个苞米,这才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看着这小小的机器,心里真喜欢的不行。
“这玩意儿,就是我从废品站收的一些铁皮和钢材制作出来的,村里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再去做几个。”
当你有足够的实力时,即便你偷懒,别人也不会说什么。
可当你干活很差,但又经常偷懒,那么大家可能就要看不下去了。
林晚晚就是在体现自己的价值,让村民们重视她的存在。
“要,明天我给你批假,你去多做几个回来。”
“有了这玩意儿,今年咱们肯定能第1个交公粮。”
第1个交公粮并且交够,对村子评选先进集体荣誉时,将会有很大的加分。
这段时间,每个村子都在卯着劲的干,都想要评选上先进集体。
得到这个荣誉的村子,不仅名声更好听,而且还有实际的实惠。
等到发工资的时候,所有村民都能有额外的工分加成。
要不然,村民们也不会为了这个荣誉而努力。
“好,不过村长你最好再给我批一个人,我一个人去镇上,即便把东西做出来也不好带回来。”
相比起在地里干活,林晚晚更愿意出去浪。
做几个小型脱粒机对于她来说不是什么大事儿,比起在打谷场上风吹日晒要舒服的多。
“那就把姚知青分配给你,明天你们两人一起去镇上。”
“还有,制作一个这样的脱粒机要多少钱?你们算好了到我这里报销。”
村长交代完事情,又指挥着其他村民干活了。
林晚晚则是回到家里,拆开了几位好友给她寄来的信件。
一封一封的看过去,每封信里都夹了一些钱票,有多有少都是朋友们的心意。
林晚晚很替原主开心。
果然,善良的人总会结交到善良的朋友。
这几个小闺蜜对原主真不错,不仅跟她讲了京市发生的大事小情,还给她寄了不少票据。
将东西一一收好,然后把对方给的东西记在了一个小本本上。
等有机会的时候,她得双倍还回去。
这是林晚晚做人的准则。
别看她给对方寄去的都是一大麻袋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在这边的价值却并不高。
干蘑菇是自己在山上捡来晒的,腊肉是自己打猎腌制风干的,花生也是从老乡的家里买的,那一大麻袋加起来也没花几个钱。
跟对方寄过来的钱票以及传递来的消息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
第2天,姚立明早早的就敲响了林晚晚家的院门。
这还是他第1次来林晚晚住的地方,看着干净整洁的小院,心里有些羡慕。
但想了想自己的情况,姚立明还是断了租院子单独住的想法。
他跟林晚晚的情况不同,他在知青院里住了很长时间,也有不少要好的兄弟。
他要是搬出来,肯定有好几个人要跟他一起。
到时候还是一大堆人住在一个屋檐底下,总的来说没什么区别。
“姚知青你等我一下,我去钱会计家借个自行车。”
林晚晚挎上挎包,又将帽子带好,回身就把院门给锁上了。
“不用了,我骑了知青院里的自行车。”
这个自行车,是姚知青自己去废品站淘了废弃自行车改装的。
虽然集齐这样一辆自行车,费了他好长时间。
但至少这样组装出来的自行车不用票,而且也没花多少钱,就是费点时间罢了。
“知青院里还有自行车吗?”
“既然有车,那咱们就走吧,早点去早点弄完早点回来。”
林晚晚探头往外看了一眼,发现院墙上果真靠着一辆自行车。
心里想着,如果知青院里都有自行车的话,那她是不是也能搞一辆?
空间里可是囤了不少自行车,有新有旧,为的就是应付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场景。
“这车,是知青院同志们提前去废品站里淘废车组装的,没花多少钱。”
姚立明并没有隐瞒自行车的出处,载着林晚晚便向着镇上而去。
村里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忙活开了。
有人看到了两人的背影,心里羡慕,但也没说什么。
昨天那个脱粒机,村民们都看到了,人家林知青有本事,能做出这样的稀罕玩意儿。
他们就不行了,泥腿子除了下死力气啥也不会。
所以没有必要嫉妒别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
“到了,需要什么样的材料,我帮你一起找。”
姚立明将自行车停在了废品站门口,然后两人齐齐走了进去。
昨天废品站的老头已经见过林晚晚,所以听完两人的要求以后,便让他们自己去找。
到废品站里淘材料的人可不少,几乎每天都有,要不是最近农忙,他这里可不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