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夏梦都没合适的衣服穿,幸好家里有刘桂珍会做衣服,给她做了几套衣服,不仅可爱,还很适合在户外玩。
她在杨家过得可比在自己家爽多了,完全想不起来回去的事情。
“姐,今天怎么吃羊肉啊?明天还能吃吗?”
玩了一上午没休息,夏梦头发都汗湿了,一边大口扒着羊肉抓饭,一边问道。
“山上羊不小心摔死一只,明天就没了。”
夏芜坐在季云舟身边回朋友圈的评论。
“啊,好可惜啊,那我得多吃点。”
“吃完一会儿去牛场给威风送饭,”夏梦留在这里也不是吃白饭的,有时候忙不过来她还要帮忙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夏梦撅着嘴巴,有些不乐意,不过又想到可以去牛场玩,又高兴起来,呼朋唤友道:“等会你们谁想跟我一起给威风送饭?”
“我去!”
“我也去!”
夏芜一脸无奈,季云舟反倒笑起来,别看夏芜脸上嫌弃,其实对这样的夏梦她反而很喜欢呢。
江寻吃饱喝足,看到夏芜和季云舟在一起,他走过来在夏芜另一边坐下,瞥见夏芜朋友圈里发的东西。
“我一会儿就要走了,已经联系好车,等会在村口接我,我来跟你告个别。”
“这么快就要走啊?还会来吗?”夏芜对江寻充满感激,两个人本来就是在三农论坛认识的陌生人,江寻又是帮她买水牛,又帮她搞到一些花苗和植物种子,总而言之,就是帮她很多。
住在山上这段时间,江寻眼里也很有活,看见什么都会帮一下,没什么架子,村里人也都喜欢他。
所以夏芜还有点舍不得呢。
江寻笑着看向季云舟,“这位就是季先生?你好你好,这段时间多谢你们的照顾,我回去要把报告交上去,顺便处理一些工作,说不定过段时间还会过来,到时候还要打搅你们。”
季云舟伸手跟他握手,“江博士,久闻大名,随时来,我们随时欢迎。”
夏芜也笑道:“就是,有你在山上种植养殖都不用担心,巴不得你留下来呢。”
江寻确实喜欢杨沟村的氛围,这里的居民,这里的环境,简直就是他期待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案例。
“虽然说经济发展肯定会破坏环境,但我个人认为,人或许可以从发展自然环境中找到发家致富的道路,现在政府一些政策也是偏向这点,你们村建设得就非常好,到时候我会在报告里多帮忙说一些,说不定还能给你们拉来一些帮扶,”江寻多少有点能量,应该能帮到夏芜,“我看过你的朋友圈,你发的那些竹编,其实也可能挣钱。”
干江寻这一行不容易,从他大学开始就经常跟着导师到户外,上研究生时也不曾间断过,走访各个地方的山川河流,对他们来说就是家常便饭。
“我曾经去过一个山区,他们那里的村庄可比你们村要偏僻多了,从镇上到村里只能走山路,政府没修路之前,村里的人要挑着担子翻山越岭到镇上换物资。后来政府给修路通网通电,那个村子才和外界有了联系,为了帮他们脱贫,政府还派专门的人帮助他们找法子挣钱,除了在当地设置自然保护区,给他们拨款,政府的人教他们做竹编,每隔一段时间就来收购,再把竹编卖出去,靠这些钱,他们村下一代年轻人基本都走出了大山。”
杨沟村虽然没那么偏僻,但也够穷的了,村里基本没有楼房,都是自建房,路还是上一次政府给修的,破破烂烂的。
都说要看一个地方穷不穷,要从教育看起,光是看杨沟村连个学校都没有,这里的孩子考上大学的概率不到百分之三,就能说明很多问题了。
江寻非常看好夏芜,她搞直播,山上村里种的东西都不愁卖,卖来的钱给村里人发工资,村里人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但光靠这些水果蔬菜,对于一个品牌来说未免太单调,江寻认为夏芜的公司还可以多推出一些深度加工的产品。
竹编就是一项不错的产品。
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八零九零后都是乡村出身,却在时代的洪流之中被裹挟进入城市发展,儿时对乡村的记忆刻在他们的骨子里,很多人都会选择在阳台种植蔬菜,年纪大了后还会喜欢上自然属性多的衣服服饰。
江寻指着不远处的竹编包,“这个就挺适合城里人买菜的,市场不小,就看你们村里人想不想挣这个钱。”
夏芜看一眼竹编,仔细想想江寻说的还怪有道理,谁会嫌弃赚钱多呢,更何况她公司招员工目前已经到达上限,许多人都想进入公司,奈何公司没那么多岗位需求。
创造新的产品线,就等于创造就业岗位,又能赚钱,又能给别人赚钱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夏芜想了想,觉得这个可能真有搞头。
接江寻的车子到了,夏芜把他送到村口,江寻离开了。
山上员工吃过饭,外面太阳正烈,大多数人都在山上休息,还有一些人下山回家了,只要不在工作时间,夏芜也不会限制他们的自由。
夏梦带着一批不午休的孩子跑去牛场送饭,金豆黑豆也跟着去了。
夏芜琢磨着江寻的建议,打算先试一试,她有粉丝基础,推出来的新品有市场接纳,就不必害怕失败,失败的话也没什么损失,反正也没什么成本。
她把这个念头跟杨国俊说了,家里的竹编都是杨国俊琢磨出来的,要是想把竹编扩大生产,少不了杨国俊的帮助。
杨国俊自然是支持闺女的,找了几个本来就会做竹编的村里人,教他们做竹编包和篮子。
夏芜看了一会儿,有点困,打个哈欠就想找地方睡觉。
水井小院有空房间,可她不想在房间里睡,带着季云舟出去散步,在山上找一棵树,树荫下有堆起来的草垛子,夏芜把带来的凉席铺在草垛子上,整个人呈大字型放松地躺上去,又对季云舟招手,“快来,睡这里吧。”
季云舟躺在她旁边,两个人看着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慢慢移动,不知不觉就睡了过去。
乡下的午后是安静的,四周只有蝉鸣,天气太热,鸟叫声也少了很多。
夏芜是被一通电话吵醒的,赵静告诉她,有人来山上收购西瓜,说是从论坛里看到消息大老远跑过来的,开着一辆大卡,现在就在山脚下。
夏芜过去一看,来人是一对四十多岁的夫妻,从清远市来的,两个人专门跑卡车,来这边送货,回去时接不到活,为了不白跑,就想着运点农产品回去,还能走绿色通道省点路费。
夫妻两个在卡车上生活,一人开车一人休息,他俩在快抖看到夏芜的视频,都是她的粉丝,不过没买过什么东西。
毕竟他俩开着卡车四海为家,也不方便。
从论坛上看到夏芜说来这边收购西瓜两块八一斤,他们就跑过来了。
这俩人特意跑来一趟,多绕半圈几百公里,来到时路都没吃,幸好中午还有羊汤没喝完,王月霞穿好围裙,给他俩热了羊汤和牛奶馒头,夫妻两个光是馒头就吃了十来个。
送上门的生意肯定要做,夏芜带他们就瓜地里看了,又请他俩吃井水镇过的西瓜,夫妻俩对此赞不绝口,决定要个一万斤西瓜,起码能装半个车,回去时走绿色通道肯定没问题,路费省了,他们还能边走边卖西瓜。
水井小院里的员工开始忙活起来,卡车没法上山,只能用三轮车和斗车往山底下拉,几十个人齐上阵,摘西瓜运西瓜,干了三个多小时才把西瓜装上车。
西瓜种的多,产量也高,普通一亩地都能随随便便亩产大几千斤。
夏芜种什么产量都比别人要高,一亩地亩产上万斤西瓜很正常。
不过也不可能逮着一亩地狠薅,都是挑熟的先摘。
摘瓜的时候难免有损耗,等把买瓜的卡车夫妻两个送走,水井小院里堆了两大竹筐裂口的西瓜。
自己人开着吃了一些,剩下的吃不完,夏芜干脆送去杨梅和杨国恩的摊位,他俩一个榨汁卖,一个吃烧烤送,一晚上就能把这几百斤西瓜给消耗掉。
一万斤西瓜听着很多,可一个西瓜随随便便都能上十斤,一万斤西瓜也就将近一千个西瓜。
卡车夫妻两个在论坛上发帖,称自己从夏芜这里买了一万斤西瓜,还给出返乡路线图,只要是在沿途经过的城市,他们可以停留去卖瓜,看论坛网友们的需求。
论坛网友还给他俩出主意,让他们可以一边跑卡车,一边直播跑车卖瓜,夫妻两个照做,没想到效果不菲。
夫妻两个的快抖账号叫“肥嫂的卡车生活”,短短两三天,粉丝涨了将近一万,还没跑回家呢,批发的一万多斤西瓜都快卖完了。
他俩批发西瓜2.8,卖出去3.5一斤,一斤挣七毛钱,这价格可不低,但就是好卖。
每次卖瓜前他俩先开一个西瓜,切成小块让人试吃,只要吃过的就没不买他家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