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咱们还是先想想,上头说山上不能建酒店,但是可以建给工人住的小楼,你觉得建在哪比较好?”
到时候这附近还要种花,掩人耳目。
这些马方舟也已经想好了,有李建斌提前画好的山头地图,他设计起来并不困难,实地考察后他才发现,夏芜包的这块山头是真不错,特别适合开发。
他给夏芜定的小楼就在半山腰,从小楼到温泉池不算太远,到时候这一片区域可以种花,“你打算种什么花?”
夏芜已经看到小楼的报价了,她悲愤欲绝:“什么花挣钱,我就种什么。”
哽咽。
一分钱难死英雄汉。
马方舟点头,“确实,你这山头面积大,需要开发的东西多,确实需要考虑经济回报,不过等步入正轨,盈利很快的。”
唉,可啥时候能步入正轨呢。
考虑到现实问题,夏芜不得不暂时放弃温泉开发,就是把她给卖了,她也凑不出来两百多万啊!
要她命呢!
既然温泉和建楼的事要先放放,夏芜手里的那点钱就可以用在别的地方了。
她想在山上建饮水渠。
山上虽然有水源有溪流,可给果林浇水实在不方便,如果能在山顶建水塔,再修建饮水渠,就能方便浇水了。
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马方舟,马方舟底气十足:“这个简单。”
他观察过山头,夏芜也带他去山谷看过,那里的湖泊不仅有瀑布水流做补充,还有地下水补充,修建水塔并不算难事,至于引水渠,更是简单。
下了山,马方舟才明白过来,夏芜困于资金紧张,要暂时把温泉开发的事情搁置。
“这样也好,其实这个山头整体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就跟玩游戏一样,科技树才点到弓箭,你就想设计火炮,难度肯定不是一般的大。”
马方舟安慰夏芜:“我先帮你把水塔设计好,引水渠的事也交给我,明年之后情况肯定会好的。”
接下来两天,马方舟和上次来的李建斌夫妻两个一样,白天往山上跑,夜里在村支书家里画图。
夏芜在哪种果树,以及其他地方做什么,都是参考了李建斌夫妻两个留下的设计图纸,马方舟要把整体风格和他们的设计统一起来,要既美观,又实用,下的苦功夫可不少。
一天时间,马方舟就把水塔选址还有引水渠都给设计好了。
接下来就是找专业的施工团队来建水塔就行了。
夏芜在网上找到一个负责此项目的公司,联系上后把山上情况发过去,设计图也发过去,对面发来报价。
因为马方舟已经设计好图纸,给夏芜省了一笔设计费,但施工和材料费等没法节省,总体下来,刚好把夏芜给掏空。
夏芜:“……”
可水塔不得不修,她咬牙掏了这笔钱,建筑公司那边很快就派人来实地考察,确定了山体情况,考虑到地形不算复杂,还稍微给夏芜便宜了五千块钱。
夏芜想要趁年前这段时间把水塔修好,工程队很快就派人来了,施工材料先运上山,然后各种机器跟着上山。
山上很快就响起机器轰隆隆运作的声音。
那可都是夏芜烧钱的响啊!
马方舟完美完成了任务,临走时还不忘安慰夏芜:
“温泉就在山上跑不了,等你手里攒下钱,我还会再来的。”
夏芜挥手送别小伙伴,设计费和各种特产都双手奉上。
钱啊钱,她好缺钱!
第49章 过年返乡潮
临近过年,东华镇下了几场零星小雪,村里陆陆续续有人从外边打工回来。
也许是某辆大巴车,载着深夜归来的游子,趁着月黑风高悄悄返回家中,没有惊动除了家人以外的任何人。
夏芜也是在村里走动时,看到一些生面孔,回家一问才知道是打工的人回来了。
雁头山上响起的机器声引起这些人的注意,每天往山脚下跑去看热闹的人不在少数。
杨国俊几乎每天都在山上,看到熟人来问,就浅聊几句。
而村里人问的最多的就是:“这么大的山头整下来,需要不少钱吧。”
财不露白的道理杨国俊还是明白的,愁眉苦脸道:“家里孩子要搞能咋办,把老底都掏出来了,谁知道啥时候能见到回头钱?”
有人面带同情,觉得杨沟村太偏僻了,种这么多果树,投那么多钱,卖给谁啊,想要回本,没有十年八年的就别想了。
村里就这么大,谁家有点风吹草动,早都传遍了,知道夏芜是杨国俊夫妻两个刚找回来的亲闺女,听说还没有对象,许多外出打工回来的小伙子心里就有了小九九。
到杨家门口走了几回,看到夏芜后,又没一个人敢上前。
长得太漂亮了,肯定不愁人追,有些有自知之明的,压根不敢趟这浑水。
再加上夏芜在村里大肆宣扬,她为了包山贷款几十万,还欠外债,加起来起码有四五十万的债务在身,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听到这些债务就退缩了。
没挣到钱,还欠了一堆外债,夏芜自己都没有多发愁,反倒是村里人替她忧愁,一时间她成了村里的反面教材。
赵静刚从沪市回来,第二天睡到日上三竿才起来,她妈在院子里挑稻种,见她起来了,头也不抬:“饭在锅里,还热着,赶紧吃。”
赵静打个哈欠,揉揉眼角的眼屎,“我爸呢?”
“去山上干活了,你爷也去了。”
“哪个山上啊?多少钱,累不累?”
“不就是雁头山,村里杨国俊家的闺女把山头包下来,上个月咱家分到差不多五六千块钱呢,人家在山上搞种植,现在又建水塔,你爸和你爷都干好一段时间了,先前种树一天一百,这回在山上干工地,你爸一天一百五,你爷一百。”
杨静瞪大眼睛,“杨薇不是还在上大学吗?咋回来包山种地了?”
她没记错的话,杨薇考上的可是名牌大学啊,这也太想不开了吧!
“不是杨薇,”李红丽回头看看,见四周没人,压低声音说,“小文小时候不是生病吗?他爸妈攒钱带他去京市看病,那时候刘桂珍怀孕,刚好在京市生的孩子,听说是跟人家不小心抱错了孩子,还是户有钱人家呢,现在人家把亲生孩子要过去,又还给杨家一个闺女。”
“回来的就是杨国俊的亲闺女,叫夏芜,长得可好看了,听说以前还出国留过学呢!”
赵静蹲在井边刷牙,听到这些八卦,嘴巴都合不拢了,泡沫从她嘴里嘀嗒出来,她喊着:“都什么年代了,还有这么狗血的事??”
“昂,反正我听说的是这样,夏芜这姑娘也挺好的,要不是她包山,咱家最近还挣不着钱呢。”
回归现实,赵静漱口,去厨房拿俩包子,坐她妈对面和她聊天。
“我爸不是在工地干吗?又没活了?”
“唉,不是没活,是老板跑了,欠的钱今天拖明天,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给呢。”
赵静心里一沉,“拖欠多少啊?”
“欠你爸两万多,你爷还有七八千没拿到手。”
赵静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就出去打工了,这么多年做过厂妹摇过奶茶,她不怕吃苦不怕累,可也没攒下多少钱。
她家里情况跟她差不多,都是能吃苦耐劳的性子,只要能挣钱就干,可惜命运弄人,前些年她奶奶检查出癌症,治了两年花了二十万,把家里给掏空了,人还走了。
赵静奶奶刚走没多久,又检查出来李红丽有乳腺癌,一家人东拼西凑,借了不少外债,总算把妈妈给看好了。
那时候赵静打工一个月五六千,只给自己留一千五百块钱傍身,其他都寄回家。
她爷都六七十岁了,整天跟着她爸一块去工地干活。
赵静还有个弟弟,叫赵亮,在县里读高中,成绩还可以,每年都能拿到助学金和奖学金,他一个月生活费三百,加上助学金也能过,身上的衣服短一截都不舍得买新的。
还是赵静心疼弟弟,怕他少年自尊受挫,经常从PDD上买些便宜鞋子衣服寄回来。
一家人虽然穷,可也算齐心协力,没人拖后腿,就是现在这年头太不容易挣钱了。
赵静面无表情地吃着包子,内心忍不住焦虑。
恰好李红丽问她:“你今年咋回来这么早,过完年几号走?”
赵静心里叹气,她回的早,是因为跟人起了争执,在原先的厂里干不下去了,就想着回来多待一段时间,好好过个年再出去。
可刚回来就听到一个接一个不好的消息,事事都跟钱有关,她又开始焦虑。
“不在家过十五,年前厂里忙,年后情况应该就好了,我早点去还能多挣点。”
“那就行,你寄回来的钱我都给你攒着呢,等你嫁人好当嫁妆,我这身体……”
又是熟悉地唠叨,让人觉得繁琐的同时,心里又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