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今天给我的印象还不错。”尚若婷实话实说。.
见妹妹这样说,尚若楠唇角不自觉的扬起。
“真的吗若婷,你也觉得他不错?”
尚若婷诚恳道:“大姐,若是他人前人后都是这个样子,并且没有什么不良嗜好的话,的确还不错。”
尚若楠知道,妹妹是在提醒自己谨慎些,不要头脑一热就答应。
“我知道的若婷,反正我也不着急嫁人,多观察看看再说。”
尚若婷点头:“大姐,我觉得这件事你有必要跟奶奶说一说,另外还有表舅爷那里,他在这一带认识的人多,可以帮忙打听一下那人家里的真实情况。”
尚若楠是个能够听得去建议的人,当天晚上就和奶奶说了此事,尚老太太第二天就找到李叔,请他帮忙打听一下那个人的家庭情况。
不得不说,李叔在这一带的熟人非常多,出去随便溜达了一上午,就将那人的家庭情况打听得清清楚楚。
想娶尚若楠的人名叫张勇,在这个时代来讲,他家里人口还算简单。
张勇的父母如今已经退休,生活上并不需要子女来负担。
另外,张勇还有个妹妹,曾经也是下乡的知青,回到城里后,国家安排她去了工厂工作。
如今,张勇的妹妹也有了对象,他家人就希望张勇这个做哥哥的先结婚以后再办她的婚事。
因此,张家人非常着急张勇的婚事,前些年一直找人帮他介绍对象。
张勇虽然身有残疾,可对婚事却不想将就,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对方得让自己看着顺眼。
然而,那些帮着张勇介绍对象的,考虑到他的自身条件,介绍的姑娘不是长得不好看就是身体有缺陷。
张勇一个都没相中,渐渐的,他对相亲也失去了信心,一来二去的,婚事就拖到了现在也没有着落。
除了这些信息,李叔还打听来了尚老太太最关心的问题,那就是张家人的人品。
张家人在周围街坊邻居中的口碑不错,为人踏实,并且没有什么不良嗜好。
可以说,是一个朴实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对于尚若楠来说,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尚若楠晚上回来,尚老太太就将家人全部召集到客厅,讲起李叔打听来的消息。
了解了张勇家的情况,所有人都表示支持尚若楠与他的事儿。
全票通过以后,尚若楠和张勇的婚事便提上了日程。
张家父母精心挑选了四样礼物亲自登门。
如今陈淑荣已经将尚若楠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这么大的事情,她这个做婶婶的自然要在场。
服装店为此歇业半日,她和尚老太太一起招待了张勇的父母。
交谈中发现,张家父母的确如打听来的那样,人很憨厚,而且说起话来也实在,这一点让尚家人很满意。
于是,双方长辈直接定下了两人的婚期,时间是十二月二十六。
尚若楠的婚事有了着落,尚老太太也算去了一块心病。
否则,整天看着年纪轻轻的大孙女还单着,她这个做奶奶的总是忍不住替她着急。
第697章 若婷姐,我来啦……
时间进入九月初。
尚若婷和几个好姐妹一起,站在京城的火车站外面。
“若婷,你说的小妹妹还没出来吗?”杨芙蓉有些没耐心,她们在这里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
尚若婷也很无奈,明明火车9点50分进站的,因为晚点的原因,都已经11点了还没到。
“火车晚点了,咱们再等一等。”
尚若婷的话音刚落,远远看到一个高挑的身影从出站口走出来。
杨桃那双标志性的杏眼四处查看,最后,视线落在了尚若婷这里。
小丫头挥舞着小手,朝着尚若婷的方向跑来。
“若婷姐,我来啦……”
“桃子。”尚若婷欣喜的回应着,带着好姐妹迎了过去。
看着许久未见的杨桃,如今已经长得亭亭玉立,周身自带一股子书卷气。
与印象中那个曾经为了姐姐泼辣怼人的小丫头判若两人。
杨桃一身崭新的衣服,两条麻花辫梳理得整整齐齐,身后背着一个偌大的行李包。
跑到杨桃的近前,尚若婷伸手接下她的行李。
帮着杨桃介绍过几位学姐以后,便转身带着众人朝着吉普车的方向走去。
杨桃虽然已经是大姑娘,可性子依旧健谈,和几位学姐聊着天的同时,还不忘朝着车窗外面看。
心里美滋滋的想着:杨桃,你终于成为大学生了,京大,等着我,我来啦……
尚若婷本想带着杨桃去平安饭店吃饭的,结果看这丫头恨不得想立刻飞到京大的样子,便临时改变了行程,打算带她先去尚若楠那里简单吃一些,还让她早点儿去京大报到。
若楠小吃部虽然没有平安饭店那样的高端饭菜,可食物同样很好吃。
吃过了饭,尚若婷几人便陪着杨桃去京大里面办理入学手续。
有这几位学姐跟着,杨桃办理入学手续可比当年尚若婷她们顺利多了。
尤其是如今的尚若婷,在京大内绝对是名人的存在,即便他们不知道京大的校长是谁,都会知道尚若婷的大名,这可是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一切手续办理完毕,几位学姐又将杨桃送到了寝室。
徐丽杰主动帮杨桃整理行装,这举动让杨桃的室友对她羡慕万分,同时也起了一定要交好杨桃的心思。
高考状元,冬小麦研制者,还有那么多学姐亲自护送,杨桃绝对不简单。
至于那些人如何想,杨桃根本不在意,她来到京大,目的就是要学有所成,将来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帮着杨桃整理好,尚若婷跟着几个好姐妹回到210寝室,一直到傍晚才离开。
未来的日子,大家各就各位,尚若婷继续回到实验田那边。
经过几个月的观察与研究,尚若婷已经确定,这里的沙土地非常适合种植红薯。
虽然红薯在这个时代已经普及,可产量和后世却无法相比。
即便是她在四合村那边儿,带着几户相熟的人家种植出来的红薯,产量与后世相比并不是很乐观。
然而,在这里则不同,同样的红薯种子,同样的肥料,在这里种植出来的红薯产量却比四合村高出很多。
在很多人的眼中,红薯并不能算作主要粮食作物,能够端上饭桌的主食还要以米面一类的为主。
尚若婷却不这样认为,红薯若是产量达到后世效果,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也能起到很关键的一步。
至于红薯的利用,尚若婷根本不担心,她只要将后世那些方法普及出去,自然而然会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当然,如今的红薯种子还需要改良,只有改良后的高产红薯种子,再配上合适的土地,产量才能达到一个新高度。
因此,尚若婷回到实验田这边儿,就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开始研究高产红薯种子。
时间很快进入九月末,京城一带再次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高产玉米说明了黄宝森的研究非常成功,他心中仍旧记着,这份收获中也有尚若婷的功劳,当初若不是尚若婷的点拨,他的高产玉米种恐怕根本研究不出来。
因为玉米的高产,同学们发出一阵阵的欢呼声,大家都为自己能够种植第一批高产玉米而自豪。
实验田周围洋溢着一片祥和的喜庆氛围,同时,再次迎来了吕部长的亲自到访。
第698章 两年后
吕部长这次过来,直接将那些记者一并带着,以田地做背景的专访更加能够体现他的亲力亲为。
况且,种出了高产玉米,那些记者也免不了要采访一下这些研制人员,自己和那些大功臣一起接受采访,效果一定会更好。
记者们很懂得审时度势,早在吕部长张罗来实验田这边的时候就看明白了他的用意。
于是十分识趣的先采访了一番吕部长,随即就将相机镜头对准了黄宝森等人。
黄宝森再次接受记者的采访,表现的比上次从容很多。
他依旧没有独占功劳的意思,说着一些感想和经验的时候,也会时不时的将尚若婷的功绩加进去,以至于那些记者又对尚若婷做了一次采访。
毫无疑问的,几人的采访再次上了各地都能看到的新闻,以至于尚若婷与黄宝森的大名让国人更加熟知。
今年春天收获的冬小麦全部做种,虽说还达不到大面积种植的数量,可京城周边以及北河省的部分地区,已经开始筹备种植。
只要这一批冬小麦种植成功,明年麦种充足,就会在周边进行普及,到时候,国内的粮食产量绝对会呈现一个从未有过的新高度。
再加上高产玉米的试种成功,国内人民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将不再是梦。
只能说,尚若婷的到来,提高了夏国农业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