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瑶心思聪颖,稍作思索便洞悉其中缘由,不禁捂住嘴巴,压低声音道:“难不成是那位卢三公子?”
宋玉柔轻轻点头,表示认同。
宋玉瑶心中暗叹,这可如何是好。她深知那卢三公子名声不佳,并非良配。但以祖母的性子,怕是已经有了定论,想要改变怕是不易。
想到此处,她不禁为宋玉妍的命运担忧起来。
看着宋玉瑶那惊讶的表情和眼神中透露出的复杂神色,宋玉宁心里不禁犯起嘀咕来。
她觉得,宋玉瑶可能知道一些有关于卢三公子的情况,于是,她小心翼翼地压低声音问道:“怎么啦?难道这个卢三公子有什么不妥之处吗?”
听到宋玉宁的询问,六姐宋玉婉也好奇地转过头来注视着宋玉瑶。
此时的宋玉瑶面色微微发红,神色越发古怪,但还是压低声音回答道:“你们可曾听说过镇南侯府?”
其他三人对视一眼,然后纷纷点了点头表示知晓。
毕竟,镇南侯府曾经可是京城里赫赫有名的权贵之家。
然而,如今的镇南侯府却已风光不再,家道逐渐衰落。现任的镇南侯爷,也只是凭借着祖先的庇荫才得以继承爵位而已。
镇南侯,他共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如今成为世子的,是他唯一的嫡子,今年刚满十五。
宋玉瑶继续压低声音,仿佛怕被旁人听到似的:“这可是李媛偷偷告诉我的,你们就听一耳朵,可千万别说出去啊!”
她顿了顿,又道:“镇南侯世子有断袖之癖、龙阳之好,这种事情,只有跟镇南侯府有姻亲关系的人家才知晓,而恰巧李府就是其中之一。
本来他们也是不知情的,只是后来发生了一件大事,镇南侯世子与卢三公子的事情突然败露,被人给发现了。”
说到这里,宋玉瑶的脸色变得有些凝重起来:“所以说,这位卢三公子实在是嫁不得啊!他不但受伤了不能有子嗣。
而且他还有断袖之癖,这样的人,肯定不能嫁。”
听了宋玉瑶的话之后,宋玉婉的脸色变得比之前还要难看数倍。
她和宋玉妍仅仅相差一岁而已,如果这门亲事没有落在宋玉妍的头上,那么她很害怕老夫人会将这桩婚事强加到她的身上。
看起来等回到家以后,她必须要尽早做些准备才行,因为这可是关系到她一生幸福的大事,她绝对不能任由老夫人为了宋弘志的前程而牺牲掉她的幸福。
相比之下,宋玉柔和宋玉宁的年龄还比较小,所以并没有太过担心这件事情,但她们也因此失去了继续交谈下去的兴致,纷纷开始发呆。
当马车抵达目的地后,宋玉妍和宋玉婉便迫不及待地匆匆离去。
宋玉宁无奈地叹了口气,转身返回了自己的雪竹轩。
想到自己竟然背负着高达三千多两的巨额债务,宋玉宁立刻让凝霜和月见帮忙寻找上等的锦缎和木炭。
如今她的双面绣技艺已然达到出师水平,她计划绣制一幅精美的双面屏风,然后拿到师伯那里去出售。
第27章 天才之名
至于拿炭,宋玉宁则是想画一些好看寓意好,又简单的花样图案,城南的绣铺如今也该上新款了。
等到萧云湛帮他把那两间铺面都买下来,宋玉宁准备一间开银楼,她前世几乎都生活在医院里,不能跑不能跳。
除了画画之外,就只能每天守着手机平板看电视剧,而她最喜欢看古装片。
对于琳琅满目的各种头饰,她都喜欢的,看到特别好看的,也会截图下来画到纸上。
所以宋玉宁现在脑海里有不少首饰的图样,先画出来,等到银楼开起来,都送去给师傅打制出来,想来也能卖个不错的价钱。
至于另一间铺子,就开成衣铺。
宋玉宁这一忙活,就忙活了好几天,整天除了学习之外,回来就跑到书房里画画,刺绣。
这期间,宋玉妍出门过一次,好像是替老夫人去哪个有名的书斋去买几本书。
宋玉宁只听了一耳朵,并没有放在心上。
……
“姨娘,你打听到了吗?五姐她这次出去,是不是去见卢三公子了?”宋玉婉问自己的姨娘。
宋玉婉姨娘姓林,今年已经有三十七岁了,岁月的痕迹在她身上留下了淡淡的印记,但依然能看出年轻时的美丽轮廓。
她在这深宅大院里算是年纪较大的女子,尽管不受宠,但却无人敢轻易怠慢她们母女二人。
原因无他,只因为宋玉婉还有一个哥哥,排行第四,名叫宋承序。
宋承序十四岁便中了秀才,在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就连宋弘志也对其赞赏有加,所以即便林姨娘不得宠,也没人敢对她们母女不敬。
说起来也好笑,宋家是行伍出身,但是宋弘志的几个儿子,都是练武不行,文采都是各个出众。
林姨娘轻轻摇了摇头:“不是,听说是另一位公子。
这位公子的底细我还未能查明,但想必身份非凡。
老夫人竟然愿意让五丫头前去相见,想必对方的家世必定比卢三公子更为显赫。看来,五丫头是自己挑选了一个更高的枝头啊。”
宋玉婉听闻,心中不禁一紧,焦急地说道:“姨娘,那我们该如何是好?我担心老夫人会将我送出去。若是这样,我岂不是要离开姨娘和哥哥身边?”
她的眼中闪烁着不安与恐惧,双手紧紧攥着衣角。
林姨娘见状,连忙安慰道:“婉儿莫急,事情尚未定论,我们不必如此担忧。
或许老夫人并无此意呢?再说,就算真有此事,我们也需从长计议。你且安心等待,姨娘自会想办法护你周全。”
宋玉婉微微点头,但心中的忧虑并未减轻多少。
林姨娘轻轻地拍着宋玉婉的手,安慰道:“你先自己放宽心,你年岁还小,就算老夫人真的打算把你推出去,恐怕也要再等上一年,等你到了及笄了之后再说。”
然而,她的语气忽然变得凝重起来:“只是你的婚事实在不能再拖延下去了。我左思右想啊,还是觉得那个陆知行挺合适的。
自从你回来跟我讲了他的事以后,我就派人以你的名义给他送去了一百两银子,表示一下我们家对他的重视。”
说到这里,林姨娘微微一笑:“你不是说他读书特别有天赋吗?待会儿我去找你哥哥,让他多跟那个陆知行接触接触。
我会叮嘱他在老夫人面前多替陆知行美言几句,好让老夫人能看出来这小子是支潜力股。只有这样,接下来的事情才能顺顺利利地办下去。”
宋玉婉回想起上一次与陆知行的接触,两人相谈甚欢,而且她也深知陆知行确实有着真材实料。
略作思考后,她咬了咬牙,终于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老夫人除了对儿子重视外,几个孙子也被她视为心头宝,老四宋承序连续数日前往老夫人处请安问好,让老夫人欣喜不已。
这天清晨,宋承序一如既往地向老夫人请安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陪老夫人一起享用早餐,而是匆匆忙忙准备离开。
“连早饭都还没吃呢,何事如此匆忙啊?就在祖母这儿用完早膳再走吧!”老夫人假装嗔怪道。
宋承序闻声停下脚步,有些难为情地看向老夫人,然后转身搀扶着老夫人到外面用餐。
“孙儿确实有急事在身,这几日我结识了一位同窗好友,此人真是才华横溢,我有很多课业问题不懂,询问他时,他都能一一解答。
所以我才如此急切,想早点去找他一同探讨功课,毕竟明年三月的春闱考试,我和他都要参加乡试呢。”
宋承序这般解释,成功勾起了老夫人的兴致。
“这位同窗倒真是挺有才干的,不知道是哪家的公子啊?”老夫人好奇地问道。
“并非大家出身的公子,而是一介平民子弟,姓陆名知行。
听闻此人天资聪颖,九岁时便考取了童生,十二岁又中了秀才,在外有天才之名。
若不是因替父守孝而耽误了三年光阴未能参加科举考试,恐怕现在早已成为状元郎了!
他的才识渊博,想必兄长也曾有所耳闻,我与他一见如故,如今已经互称为知己了。”
老夫人闻此言论,亦觉此子颇为不凡,实乃有才之士。
只是人虽然不错,但是家境可不太好,平民子弟而已,就算再有才,以后怕是也没有多大的出头机会。
所以宋老夫人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只随口询问了几句后,便将话题一带而过。
此后,宋承序时常于老夫人跟前念叨着陆知行,老夫人听的勤了,有时候遇到长孙宋承礼,也会问一问这个天才少年郎。
宋承礼虽然武艺平平,但在文学方面却颇具天赋,跟他外祖父徐大人很像,现在已经是举人了。
明年就要参加会试了,会试一过就是殿选,老夫人觉得她们宋家怕是要出个状元郎了。